洛阳市“三篇文章”一起做 求解三农之难
寒风凛冽,冷气逼人,但孟津县送庄镇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十里香草莓种植基地的草莓大棚内却暖意如春,生机盎然。12月29日,记者走进牛奶草莓大棚内,几名当地农民正在疏花疏果忙碌着,草莓个大、色艳,煞是喜人。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切要感谢洛阳市‘三篇文章’的好政策啊!”该公司董事长吕妙霞高兴地说。
吕妙霞是孟津县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当年为摆脱贫困,她背井离乡到北京摆地摊卖水果,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她毅然回到家乡承包土地种植草莓,从最初承包土地150亩到今天的1000多亩,从最初的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到今天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她顺时应势,不断跨越,规模越做越大,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安排当地农民就业170人,带动500余户农民走上草莓种植的致富路,叫响了一个农业企业的品牌。
吕妙霞创办的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只是洛阳市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的连天潮涌中推出的一个帆影。
洛阳境内山川丘陵交错,“五山四岭一分川”,而且“十年九旱”,人均耕地不足一
亩,自然条件是制约洛阳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再加上工业化快速推进、种粮成本逐渐加大、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洛阳“三农”发展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
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决心破解这一难题。他多次强调,要在确保粮食总产不减、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
从2010年8月开始,“三篇文章”一起做成为洛阳破解“三农”发展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力引擎。
结构调整调出“特色菜”
“洛阳绝大部分农村都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单一的种植理念严重制约着地域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面对如此现状,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采访中,洛阳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说,结构调整就是要在稳粮保粮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向土地要效益,让农民增收入。
宜阳县着力培育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杂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
洛阳市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创新实践,凝聚了区域合力、激发出实体活力、形成了产业张力,让农业有赚头,农民有奔头,实现收入倍增有盼头。思虑何其远,谋划何其周,运作何其妙!
把稳粮作为结构调整的前提,彰显了洛阳的责任担当。洛阳市委主要领导谋划的“要在确保粮食总产不减、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是中央领导同志“能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最好诠释和现实实践。洛阳市借助结构调整理开疙瘩结、布局新构架、调配粮经比,上符合国家要求,中顺应市场规律,下利于福民强市,合时应势,因而效果良好。
把稳农作为土地流转的目的,表现出洛阳统筹发展的运作方略。洛阳市用政策推动、效益拉动、扶持带动等措施促进土地流转。转换经营主体,转移了务工者的包袱,转组成新的合作组织,转出了规模效益;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变了观念,转化为经营农业的信心和农村发展新气象。土地流转为粮食生产规模化拓展了空间,
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为农民收入兼业化开辟了路子。
把富民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昭示着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洛阳市依托特色资源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把生态融入景观、熔铸成新颖文化,不断提升旅游品位;用生态理念把虎踞龙盘之地、山水灵秀之乡盘活,用现代理念经营景观和民俗,调制出具有浓郁地方情调的“特色菜”,使山色溢“金”、水光淌“银”、农民增收入。
洛阳市把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推进得风生水起。结构调整与土地流转协同推进,土地流转予结构调整以空间支持,结构调整借土地流转而优化升级。把结构调整与生态旅游同步实施,结构调整使生态旅游内容多样化、内涵扩大化,生态旅游引导着结构调整方向更明确、特色更突出、效益更显著。洛阳市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运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的辩证法思维、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一体化运作的统筹意识,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记者杨玉璞黄红立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选)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