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抓紧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管理学,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扎根中国实践 解决中国问题
学苑论衡:抓住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要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正式拉开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帷幕。在管理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管理学巨擘,提出许多有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形成了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管理过程、系统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理论和业务流程再造等众多学派。它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审视管理的范畴与本质,推动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回顾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梳理管理思想百余年来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管理思想的演进经历了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从着眼组织制度到强调组织文化、从关注秩序到注重变革、从关注局部到注重顶层设计、从关注战略制定到注重战略执行五个方面的变化。同时应看到,管理学是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其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管理问题、提高管理绩效,每一种管理理论的产生都与管理实践密不可分。那些扎根于西方、形成于西方的管理思想,无论如何演进,都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如果把这些管理思想直接用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就会水土不服,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抓紧构建和发展扎根中国、服务中国、能够解决中国现实管理问题的中国特色管理学。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抓紧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管理学,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坚持正确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才能构建起适应我国新时代发展需要、能够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管理问题的中国特色管理学。
传承中国基因,打造中国特色。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管理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管理实践中既会碰到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会遇到独有的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广大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在企业组织管理、政府组织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丰硕研究成果。因此,构建体系完备的中国特色管理学,一方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分析地吸收中国优秀传统管理思想,让中国特色管理学传承中国基因、印上中国底色;另一方面要提炼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管理实践经验,做好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抽象与系统化工作,研究管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赋予中国特色管理学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西方管理学在长期发展中诞生了众多管理学名家,提出了科学管理、组织管理等许多有影响力的管理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应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管理学的有益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有益滋养。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吸收国外研究成果时,不能失去科学判断力。无论是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还是提出解决国际管理学前沿问题的中国方案,都应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进行分析鉴别,适用的可以拿来,不适用的不能生搬硬套,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关键是人才,基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研究者队伍建设,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管理学学科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富于创新精神的管理学教学研究队伍,激励他们站在学术前沿,勇于挑战管理前沿难题。二是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激励管理者专注于提高管理水平,善于把实践创新成果提炼升华为管理理论。三是加强管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激励他们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促进管理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作者 方振邦 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1日 16 版)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