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还很多,不可懈怠。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在于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许多的先天不足,还在于因发展不足、发展失当和发展失衡带来的后天失调。只有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生态文明体系,才能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有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我们应对此充满信心。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人类基于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维,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这是对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重大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美丽中国,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内在需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需要。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
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一种对工业文明加以扬弃、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我们理应站在如此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
西方工业文明因其自身的规定性而必然引发全球性、区域性生态危机,其自身的规定性包括: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充分发育的市场机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工具理性、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这些规定性组合在一起,不仅极大膨胀了西方发达国家征服、掠夺自然的欲望,而且极大增强了其征服、掠夺自然的能力。它们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在历史上是通过赤裸裸地对外扩张、侵略和殖民,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压迫与剥削实现的,这决定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模式既无普遍性,也无可持续性,必须而且必然被超越。
每一个国家都应当立足现实国情与世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相互尊重、学习与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强起来的中国,不仅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中国,而且是美丽之中国。中国不但要加快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要与其他国家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奉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特征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的身心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国家和谐和世界和谐。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由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生态文明是把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有序视为人类命脉的文明,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之内的文明,是把良好生态环境看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好的几个环节
理念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时,列第一位的成效是“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这一论述揭示了绿色发展理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以先进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定、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归纳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并在山水林田湖之后补充了“草”,使生命共同体的范畴更为完整。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内涵丰富,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核心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体系,全面阐述了我们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应有的认识、态度和做法。这启示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根据便在于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要想维系这一生命共同体,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树立自然整体观,看到山水林田湖草的相互联通,树立发展与保护的统一观,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并确定自然价值、自然资本的前提性、基础性地位,在实践中做到自然价值、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均衡,牢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各有其自身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五大建设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其他四大建设,要由其他四大建设体现和落实,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用一个部分讲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讲的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们要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即加快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此破除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即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动力。任何改革都是权力与利益的调整或重新分配,这便意味着一些机构和个人会失去手中的既得利益,如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旧有体制机制的障碍等,均表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艰难性,因而必须增强动力,通过动力去克服阻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动力由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自觉生成,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力推进促成,由全体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热切期盼不断助推达成,要实现三力合一,既要靠宣传教育,又要靠利益机制,我们目前正在实行的“环评”“环境督察”“环境损害赔偿”“环境绩效考核”等就是这样的机制,必须长期认真去做、做实做严。
(作者:刘湘溶,系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