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抓手,全面推进辽宁干部队伍建设,对于促进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巩固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成果,推动辽宁走出低谷再创辉煌,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对辽宁的振兴发展提出进一步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抓手,全面推进辽宁干部队伍建设,对于促进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巩固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成果,推动辽宁走出低谷再创辉煌,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以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赢得了“共和国长子”的赞誉。改革开放之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使辽宁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曾与吉林、黑龙江一并被称为“东北现象”,辽宁老工业基地由曾经创造辉煌步入重新振兴之路。经过改革建设发展,辽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振兴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受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辽宁再一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困扰老工业基地多年的痼疾亟待破题攻克。可以说,目前辽宁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重要阶段,也迎来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对辽宁的振兴发展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对于辽宁而言,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正当其时,发展时不我待。振兴辽宁,关键在人,根本靠干。各级干部是辽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与服务者,干部作风是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干部作风能凝聚人心、焕发斗志,激发和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巨大发展合力,而不良的作风则会涣散人心、失去动能,贻误振兴发展的又一次良机。应该看到,作为振兴发展的骨干,很多干部面对矛盾问题并非无动于衷,解决困难的决心不可谓没有。但思想的陈旧、观念的落后、心理的焦躁、作风的不实,限制了干部工作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辽宁的振兴发展。
因此,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急需干部转变思想、转变作风,保持干事创业的劲头,弘扬负责担当的精神,提高推动发展的本领,消除僵化落后的观念,改变心浮气躁的状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团结带领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建设中获得实效,促进辽宁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造经得起检验的工作业绩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核心要求。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衡量干部世界观是否正确、党性是否纯正、作风是否优良的基本标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实事求是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使命职责,需要通过党性修养锤炼转化为工作自觉,以实际行动予以彰显。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就是要研究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它要求用唯物的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开放的创新的意识探求真理,反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过程与效果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想的集中体现。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正掌握,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撑,党员干部面对复杂的形势和矛盾,就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把握不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极易使工作陷入盲目、片面、被动,也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把科学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转化为推动振兴发展的能力素质,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抓工作落实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和效果,就成了形式主义。在干部作风问题上集中表现为,做事不求实效,工作花拳绣腿,空话套话连篇,文山会海不断。形式主义久而不绝,与政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有关,与任务指标脱离实际有关,也与功利主义的驱使有关,而形式主义的长期存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浪费党员干部宝贵的人生年华和聪明才智,党内外对此深恶痛绝。攻克形式主义顽症,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真话,表实情,求实效,本着不抓则已、抓则必成的态度,狠抓落实,抓出成效,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研究解决振兴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来,汇集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来,干出实实在在并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坚决克服和制止不讲实际成本、效果的形式主义,同时,在克服旧有形式主义的过程中防止产生新的形式主义。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直面问题、勇于探索,防止庸碌无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凸显,许多矛盾新老交织、缠绕叠加,党员干部工作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凝聚社会共识更好地推动改革,如何正确判断形势不失发展时机,如何掌控全局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担当。社会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迎接挑战,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消除工作中回避矛盾、敷衍塞责、效能低下等不作为、慢作为的怠政懒政现象,解放思想、积极探求,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要求,在实践中破解各种难题,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关键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作风问题,就干部个体而言,是党性和世界观问题,对党的组织来说,是党内政治生活健康营造问题。党内政治生活是全体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树立正确世界观的主要平台。没有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的训练和熏陶,就难有干部良好作风的整体呈现。因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优化政治生态,充分发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综合力量,就成为当前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关键因素。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提供精神支持。党内政治文化产生于党内政治生活中,是政党信仰、精神、品格的凝聚,影响和制约党员干部的政治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党员干部的作风无不反映着政治文化观念,受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文化的力量是潜在的、持久的、深远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它规定了干部作风的更高品质。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载体,就是在干部作风建设中注入文化元素,借助文化力量,引导和教育党员干部心存正义、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境界、人文素养和精神气度,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站位高、视野宽、格局大,有胸襟、有谋略、有担当。
正确选人用人,为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提供制度动力。制度的治本功能决定了制度建设在干部作风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健全和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制度,建立起靠制度正作风、管作风的运行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以选人用人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是重中之重。为此,从干部产生的起点入手,在干部的推荐伊始,以及干部的日常考核过程中,都应把干部的作风表现作为硬性条件坚持要求,逐一细化,不可遗弃,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为作风好的干部打开成长的广阔空间,激励干部以良好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
强化党内监督,为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提供纪律保证。把纪律挺在前面是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原则。纪律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励和保证。执纪带来的是一种压力,但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严惩腐败,同时强化党内监督、严格执纪,党内政治生活展现出清新的气象。但是,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党的建设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主要表现是为官不为,因怕担风险而不敢做事,抱怨“紧箍咒”多而不想干事,甚至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敷衍塞责。在有些地方党组织则表现为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在执纪执规上宽严尺度把握失当,也使一些干部在思想上陷入迷茫,在做事时无所适从。其实,无论是改进作风还是惩治腐败,都是在正本清源,都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创业。党纪党规规定了党员干部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明确了党内政治生活应有的秩序和原则。它一方面约束着每个党员干部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也为党员干部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底线和导向,使违规之事难当道、循规之事易成行,从而以刚性力量进一步保障党员干部想干事、干成事、最终不出事。这恰恰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保护。因此,强化党内监督,严格执行纪律,绝非限制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而是要在党内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为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改进工作作风提供有利条件。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对待党内监督执纪,党组织在监督执纪时也要标准一致、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努力让实干家大展身手,让探路人专心谋事,让先行者奋勇前行,让违规者受到惩戒,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干干净净做事,兢兢业业作为。(作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储霞)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