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治理问题已迫在眉睫

2012-05-02 10:15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50年长三角或消失”,自2012年3月以来,这个说法经某媒体报道曾在网络流传开来。该消息称,据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郭坤调查,按现在地面沉降的速度,到2050年长三角可能由桑田变沧海。

  近日,本刊记者联系郭坤,他否认曾发表此言论,但表示他确实依据研究,指出解决地面沉降问题已迫在眉睫。

  长三角消失预言肯定是误传,但关注地面沉降灾害的警钟早已敲响。今年春,国务院审批通过了第一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指出全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最严重的是长三角、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2012年起,中国将对这些地区进行最大限度的治理。

  在本次全国布控之前,长三角地区其实已与地面沉降问题作战多年。凭借各地单打独斗的治理措施,地方政府在遏制地面沉降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充满了困惑和纠结。

  必须找到应对的有效方式

  无锡曾是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区域。1990年代,锡西就有几个村庄出现地面下陷的情况。根据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于军向本刊提供的材料,这几个村庄分布在无锡的石塘湾、洛社、前州一带,在石塘湾西蔡村最早发现地裂缝。

  本刊记者近日来到石塘湾西蔡村,一位吴姓村民透露,2003年开始有些村民搬走,2010年西蔡有三个村民小组拆迁搬离,或与地裂缝有关。按照他的指引,记者找到有关村民搬离前的住地,这里现被开发成了无锡市蔬菜基地,地裂缝已经不见。

  另一位周姓村民告诉本刊记者,拆迁的三个村民小组中,东北方向的两个小组的原住地在2000年之前就有明显的地面下沉现象。“一开始人感受不到,光看看不出来,后来因为地面下沉不均匀,房子都开裂了,裂缝至少有5厘米宽,还有的房子轰隆一声一边就塌下来了,大家只能搬家。”周姓村民心有余悸地回忆。

  房屋开裂是老百姓对“地面沉降”最直观的感受。而地面沉降带来的防汛压力,则是地方政府最为头疼的。随着房子、地基下沉,河道水线逐渐爬向村民的脚下,圩区面积不断扩大,农田水渍化加重,在沉降严重的地区,村庄水闸大坝外的河流成为“悬河”。

  无锡洛社镇1991年只有7个村是圩区,由于地面下沉,到2004年每个村都成了圩区,只得村村设排涝站。石塘湾镇沿圩区的闸门在1990年以前全年只关闸几十天,但到2004年即使全年关闸,汛期也挡不住水流。

  当地许多乡镇被迫每年加高堤防10厘米以上,1991年后无锡每年投资600万元用于加高堤防。8年后,投资并未见大效,1999年无锡梅雨量、雨期比1991年小,但圩区内外水位差比1991年高出许多,当时险象环生。

  从1991年起,应对地面沉降灾害问题上,无锡市政府开始反思过去的做法,同样的反思也出现在上海、苏州等长三角沉降最严重的地区。地面沉降带来的灾害程度和造成的损失,被正式摆在了政府桌面上。

  根据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向本刊提供的资料,苏锡常地区自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约360亿元。

  2002年8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首次完成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这份100多页的报告揭示上海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截至2000年,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943.07亿元,平均年损失36.8亿元。

  由于地面沉降加剧了市区的潮灾、涝灾,从1980年到1998年上海每年支付保险赔偿费超过330万元,最多的年份达2亿元。上述报告通过模型估计,2001~2020年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的风险经济损失至少将达到245.7亿元。

  因地面沉降具有累积性、不可逆性,经济损失还将滚雪球般增大。面对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必须找出应对地面沉降危机的有效方式。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