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上在“普罗旺世”家里,出门经过“威尼斯水城”,晚上就在“曼哈顿广场”吃饭购物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随意定名,不经过正规审核,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地名管理部门往往无可奈何,最多提出警告。
早上在“普罗旺世”家里,出门经过“威尼斯水城”,晚上就在“曼哈顿广场”吃饭购物了。郑州市民这周游世界一般的生活节奏或许将被画上句号。10月15日起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地名作地名,1条路8个名字之类的一路多名乱象也将被叫停。
用法律的名义叫停“洋名”,郑州楼盘取洋名的风潮能否就此刹住?对此,各方观点莫衷一是。
好洋名不等于高品质
在郑州市区逛上一圈,“托斯卡纳”、、“维也纳湖畔”等地名应接不暇,而且多为新开发的小区、楼盘。
有市民表示,商业化楼盘取洋名,无非是想营造高端、洋气的国际化氛围,提高楼盘附加值,但这些不规范的名称既给社会管理和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也十分影响城市形象。
郑州网友“南方有嘉木”说,地名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种几棵树就叫“维也纳森林”,挖个小水池就号称“威尼斯水城”,这种花里胡哨傍国际的名字不仅让人晕头转向,还有损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播。
更有甚者,洋名与小区本身品质想去甚远。此前,北京曾曝光房山区一座名为“××公馆”的楼盘,号称“城市中心唯一地铁边上的花园洋房”,却被媒体曝出在开发商交房时,“没有绿化、没有电梯、没有门禁,甚至连水、天然气、暖气都没有,水泥墙能用手扒下来,房子的墙角不是直角……”
而郑州某座号称“国际××”的楼盘,被网友曝出“楼盘建材选用低端”“地段小环境很差”、“居住配套短期无法完善”。
“盲目崇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贪大求洋,过度包装,哗众取宠,这应该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在一定阶段里存在的真实病症。”房地产实战专家、河南王牌企划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官同君说道,“背后的深层动力是为了吸引眼球,包装项目,为房地产营销做准备。给楼盘取洋名成了房地产营销包装的时髦道具,并且迅速成为一股风潮,满大街都是楼盘取洋名的尴尬现象。”
立法禁止不等于效果明显
楼盘小区名称洋化、道路命名混乱的现象从何而来?早在1997年前后,河南省民政厅、建设厅和郑州市民政局、建设局曾分别下文规定,凡是新建的居民住宅区、商住大楼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公用建筑物(群)名称,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规划审批的同时,必须到民政部门办理建筑物名称登记审核手续。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随意定名,不经过正规审核,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地名管理部门往往无可奈何,最多提出警告。
那么,此次地名管理办法能否见效?事实上,对楼盘取名进行规范早已有之。2009年,《惠州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施行,其对于建筑物取名从“村”“园”“苑”到“城”、“中心”等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规定。浙江、新疆、上海、太原、武汉等都有过类似的规定,不过记者查阅任何一地的房产网,洋名楼盘均不绝于目。
“如果政府用法规性的强制标准来管理楼盘命名,一定会加大政府管理和执法的成本,也难以真正执法到位。政府应清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边界,管住宏观的和公益性的,其他的事情尽量由市场和社会来自己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周少来表示。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认为,可以对楼盘取名实行申请核准制。“开发商拟开发楼盘取名应先向地名管理机构申请,核准后方可使用,未经核准的楼盘名称,不得进行宣传,也不得在广告发布中使用。对洋名申报,如果名与实相符,应予允许,不相符的,应不做核准。”
对于立法禁洋名的效果,受访人士多认为并不乐观。业内认为,“小区洋名”的兴起并非偶然,有的学者、专家不屑一顾的东西,部分购房者欢迎并用一生积蓄去购买,这本身就耐人寻味。重名头、重思想、轻品质、轻质量,已是房地产由来已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