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6 08:09: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迅速增长的银行同业业务,正引起监管层越来越大的警觉。
9月5日,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出席“2013金融街论坛”时表示,目前,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胡晓炼透露的数据显示,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四年间,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2.7%,比同期银行贷款的增速快17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年均增长24.4%,比同期银行存款的增速快10个百分点。
“有的机构借助同业业务来转移表内的贷款,同时规避对信贷总量和信贷投向的一些管理要求;还有的机构借助同业业务做大表内存款,应对存贷比的考核以及内部考核的要求。”胡晓炼称,这就加剧了在特定时点存款市场的波动,并且也对M2(广义货币量)的数据产生了扰动。
胡晓炼还称,同业业务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在一些机构也是比较突出的,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隐患。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称,现在的同业业务,如同业拆入,已经变得极具投资性。银行向同业拆入资金,并不是因为自身头寸不足,而是将拆入的资金再拆给更需要资金头寸的银行,从中赚取差价。
“同业业务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缺陷与危害就是通过同业互存,放大资产负债规模。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在昨日论坛上称,同业业务的盈利主要依赖期限错配来逐利,短负债、长资产的过度运用,对于流动性的管理是有问题的。同业业务现在也成为绕开存贷比监管的主要渠道。
上述论坛的发言中,胡晓炼还大篇幅阐述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胡晓炼称,我国自2003年以来形成的分业监管体制总体上符合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要求,但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快速发展,现行的体制也暴露出监管缺位和监管重叠同时存在,以及监管的标准和尺度不统一等问题。
“在分业监管的大格局下,解决监管空白和过度监管并存的问题,维护金融体系整体运行的效率,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既分工又合作的监管协调机制。”胡晓炼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章文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