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王凌 201500025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河南是历史赋予的文化资源大省,也是时代赋予的发展中的文化产业大省,河南文化强省的建设不仅对于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落地生根,使文化体制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导向与示范作用。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指引下,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也将进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新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将文化强省建设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相结合,确保“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五大发展理念与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文化领域,《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为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要稳步提高;为实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明显提高,还要做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以“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复杂发展环境为基点,《建议》还提出要遵循“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基本方针。
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议》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一以贯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同时,由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而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不断努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必须注意的是,文化创新发展不是孤立的创新发展,而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的协调发展,也是融合“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发展新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的创新发展内蕴着文化的协调创新、文化的绿色创新、文化的开放创新和文化的共享创新。在文化创新发展中,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发展的总体精神,切实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在培育文化发展新动力,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构建文化产业新体系,构建文化发展新体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促进“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同时,也应该在繁荣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推动改革落实的责任担当问题,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
二、紧扣“+”时代跨界融合发展的脉搏
推进文化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今后建设的一个时期内要重点落实文化创新发展问题,要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发展来加速推进河南文化强省的建设。近几年来,“互联网+”、“旅游+”、“文化+”等提法盛行,在这些热门词汇反映的是一个传统产业的边界日渐模糊,跨界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时代。“+”时代要求我们在发展实践中应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要以更加动态的眼光和充满活力的激情去面对新事物,创造新事物,融合新事物。对于当下的河南来说,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关键则应该是将“互联网+”、“旅游+”、“文化+”落到实处。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互联网信息服务是典型的高创新性产业,它的发展既与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企业在管理体制、生产要素(技术、资本、知识、信息等)组合、经营机制、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持续变迁。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互联网信息服务归属在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大类,而文化创意与设计大类下则包含有多媒体和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动漫和游戏设计制作等文化软件服务的内容。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等“互联网+”的具体行动为推动文化生产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增添了新的动力。
“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旅游+”是可以充分拓展的“+”,“旅游+”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越进步发展,“旅游+”就越丰富多彩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指出:要鼓励东中西部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确立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挥各自优势,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培育科技型文化产业集群。引导中西部地区及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走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发展之路。” 2015年1月28日,河南省长谢伏瞻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产业壮大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培育一批知名旅游线路、景区、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推动更多优秀中原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对河南文化产业的现实发展来说,相较于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等产业门类,旅游业在与文化产业其他门类的关联度和自身的成长性方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根据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将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促进河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较为适宜。旅游的宣传、营销、规划与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既和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联系密切,同时也是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来源。
“文化+”是指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文化+”的时代,“文化+”将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文化+”的博弈中,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昂扬的“文化+”自信,更要怀有忧患意识,争取早日开启“文化+”的中国时代 。
三、新时期河南的文化创新、跨界融合发展与文化强省建设
在十三五规划即将开局的时刻,在“+”时代的特殊背景下,我们要贯彻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创新发展的精神,以文化创新发展和跨界融合发展来推进河南文化强省的建设。
(一)培育河南文化发展新动力
河南具备文化资源的先发优势,也正在依托先发优势而积蓄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这有利于培育河南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省应当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注重激发文化创新创业的活力,不断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创造文化新供给,着力提升文化产业新发展,进而从整体上培育文化发展新动力。
培育河南文化发展新动力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要注重培育教育系统和文艺界的文化创新动力。教育系统和文艺界人士在文化创新方面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在文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而在全社会要进一步营造对教师群体和文艺工作者的尊重氛围,并为教育系统和文艺界人士进一步创造宽松的文化创新环境,还要完善社会宣传、物质奖励、荣誉授予、梯队建设等措施。其次,培育普通大众的文化创新动力。要注重营造形式活泼、寓教于乐的公共文化氛围,多渠道释放群众的各类文化需求,注重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导鼓励广大群众进行文化创新创业。再次,培育文化企业的成长。既注重对大文化企业的支持,也关心中小文化企业的培育,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继续给予政策倾斜,增加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
培育河南文化发展新动力也要注意发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作用。首先,发挥文化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河南是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具备发展文化消费大市场的潜力,因而要着力扩大居民的文化消费,以扩大文化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并促进文化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其次,发挥文化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河南省要深化文化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文化领域的投资结构,努力增加有效文化投资;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文化领域的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文化领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再次,发挥文化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不仅要实现文化走出河南省,还要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利用郑州航空港的独特优势和国际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契机,推进文化产品的优进优出。
(二)拓展河南文化发展新空间
河南省的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强省建设离不开对文化发展新空间的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与文化发展新动力之间具有互动关系,既要用发展新空间来培育发展新动力,也要用发展新动力来开拓发展新空间。
首先,要拓展区域文化发展空间。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河南省要发挥重要节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作用,发挥中原城市群在国家文化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黄河文化带、郑汴洛文化黄金线的重要作用;要继续将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弘扬中原地区的古都文化;要继续推进城乡文化的综合发展和互动发展,推进河南美丽城市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开辟新的文化发展空间。
其次,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挖掘河南省的文化资源,结合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丰富文化产品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建立常态化的文化新业态的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省域内文化产业园区的扩容,建立跨区域文化产业园的联动机制;结合“旅游+”的开展,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发展文化节庆、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创意民宿、旅游演艺、博物馆旅游、养生文化旅游等。
再次,要拓展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空间。加快河南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广场、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站、开放性电子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文化宣传电子屏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结合“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探索各类公共文化信息库的建设,推进各类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文化产业新空间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河南文化发展新体制
河南文化发展既要有发展新动力,也要有发展新空间,更离不开发展新体制的保障。
首先,要深化文化管理行政体系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此方面,河南省既要进行与中央“顶层设计”相吻合的体制设计,又要针对河南本省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预判,探索因地适宜的文化新体制。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民间资本介入机制、创业保障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文化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更好激发文化领域的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河南省一定要建立好民间资本介入机制和创业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保障创业的积极性。在国家整体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的前提下,河南省要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也要推进对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
此外,河南省还应加快构建市场环境、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等,通过体制创新来保障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美好愿景下,在新时期新常态的特殊背景下,河南省对于文化强省建设将充满信心,文化创新发展和跨界融合发展将助推河南文化强省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