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提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我主张”。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就不能让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永远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让其在中国道路、中国实践后面亦步亦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时代的先导,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用理论的力量、学术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助力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毕竟,中国崛起,绝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力量的崛起,也是思想和文化的崛起,客观上需要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打造一个为世界瞩目的“理论中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承载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但也意味着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四个“伟大”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提供了舞台和动力,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其作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落脚点,不断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
建构中国理论,突出中国特色,需要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研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艳涛 )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