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济发展靠企业,环境保护是硬任务不可或缺,绿色发展更是大趋势。其实,不让经济发展与污染“唇齿相依”,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以环保促转型,以转型助环保,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让天常蓝、水常清,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满,这是给地方管理提出的一个重要考题。
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日前,23个督查组共检查282家企业(单位),发现175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62.1%。(中国新闻网5月1日)
“唇齿相依”,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其大意为: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如果用作褒义,则形容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的关系。在此笔者想说的是,23个督查组共检查282家企业(单位),发现175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62.1%。其中“散乱污”企业违法生产的60个,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的19个,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的13个,存在VOCs治理问题的6个,燃煤小锅炉未取缔的2个。缘何经济发展与污染不能泾渭分明?难道经济发展与污染总是“唇齿相依”?
事实上,为了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早在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便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的正式实施。对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形之手,为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市场环境创造了条件。什么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新措施的执法规范,什么公益诉讼、行政问责、行政拘留、环境刑事案件办理等等如是,应该说对保护生态环境增添了砝码。可问题是,如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散乱污”企业集群整治,希望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彻底排查,集中摸底分类,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限期搬迁或整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治理无望的“散乱污”企业,要依法坚决予以关停取缔。
一个“高度重视”,带来几许期望。检查282家企业(单位),发现175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62.1%。道出的却是地方经济发展与污染的“唇齿相依”。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环保执法不具有“刚性”,关键还在地方管理的长远眼光问题。一直以来“先污染,后治理”,已然成为地方发展的路径,或许一些地方政府早已意识到发展经济、保住GDP的想法,势必与环境污染有所抵触。熊掌和鱼虽不能兼得。但为了囿于利益、责任、地方形象,为了给自己管理一方留下的光彩的一笔,对污染企业重错轻罚、明罚暗保、以轻罚将污染行为合法化,也就不足为奇。毫无疑问,282家企业(单位),发现175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大部分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并非不知,更非不能治,而是,能不能下定决心治理的问题。
经济发展靠企业,环境保护是硬任务不可或缺,绿色发展更是大趋势。其实,不让经济发展与污染“唇齿相依”,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以环保促转型,以转型助环保,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让天常蓝、水常清,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满,这是给地方管理提出的一个重要考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环境污染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是逐利的主体,但“散乱污”企业治理的不力,便是有关部门的失职。或许个中既有不便明说的隐情,也有为了一时一地的私利。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散乱污”企业集群的存在,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笑料”,与有关部门脱不了干系。如果不能扭转扭曲的发展观和错误的政绩观作祟;不能把辖区内环境质量与地方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的权、责、利挂钩;不能对无视各种环保法律法规的存在,为“散乱污”违法企业充当“保护伞”者以严惩,是不可能积小胜为大胜,杜绝“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怪象。(作者:鱼予)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