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正确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中国政治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也必然面临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正确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
政治学作为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其发展创新与特定的政治实践紧密关联。当代中国政治学在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之时恢复重建,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为中国政治学的成长成熟和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实践基础和丰富研究题材,中国政治学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回顾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探索未来发展走向,既是学科建设与繁荣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创新和发展包括政治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
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学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一个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至今已经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学科体系。政治学作为一级学科,其下设置了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二级学科。一些新兴交叉学科也不断涌现,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民族政治学、法律政治学等,吸引了不少学者的注意力。
开拓出较为广阔的研究领域。适应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中国政治学努力开拓研究领域,更加突出时代性和应用性特征。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政治哲学等基础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热点。
取得丰硕学术成果。40年来中国政治学的理论与学术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产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中,有的是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理论阐述并自觉用其分析政治现象的成果,有的是引介西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并批判借鉴、开拓研究视野的成果,还有的是植根于中国政治实践、针对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概念、尝试凝练中国话语的成果。
培育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40年来,中国政治学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日益增强、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了大量理论人才和学术骨干。
上述成果的取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政治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课题,也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国政治学研究也在回应时代问题中获得长足发展。在理论上,科学阐释并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实践中,以专业的研究成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让公众乃至国际社会认识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事实和经验。中国政治学不断与时俱进,挖掘自身学术价值,开创了全新研究图景。
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各方面条件促成下,中国政治学界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也形成不少值得深入总结与思考的重要经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少学者都提出,在当代政治学研究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使政治学研究能够保持正确方向。对中国政治学而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学者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问题的思想和论述,根据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推出了一批有关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著述。历史表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学术研究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坚持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政治学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作出经验总结、理论阐释,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政治学创新发展不能亦步亦趋地跟随西方,必须根植于中国社会。正因为扎根于中国土壤,中国政治学才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理论特色、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40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创新。不囿于固有理论和观点,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提出新理论、新观点。二是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学术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制度,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努力方向
当代中国政治学在恢复重建之后获得较快发展,焕发了蓬勃生机,并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持,为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政治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中国政治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继续打牢理论基础。对于政治学的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学科结构和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中国政治学界曾经进行过广泛讨论并初步形成共识。但总体而言,由于中国政治学建设的时间并不长,还需要厚培理论基础。实践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理论不断出现,研究重点也在转移。这就需要对相关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科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与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科交流不断加强,许多新兴交叉学科随之产生。这让政治学学术研究层次更为丰富。新兴交叉学科通常介于多种学科之间,吸收借鉴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这些学科的定位与归属应进行更为清晰的划分,使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研究旨趣更为确定。
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学研究工作者付出巨大努力,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还需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使中国政治学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凸显,增强以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分析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现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创新视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也必然面临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正确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达到这样的目标,在研究视角上需要进行创新。
基础理论与现实观照相结合。政治学本质上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之学,其重要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就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而言,基础理论和现实观照应该双轮驱动、并行发展。一方面,继续深化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深化政治哲学研究。为此,我们既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又要继续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的智慧,展现中国政治学人的创造力,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政治学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研究应继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回应实践问题和时代课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说明、阐释、总结、概括,将其上升为理论。同时,也要在研究层次上作出扩展,既有国体政体建构等宏观层面,也有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等中观层面,还有治理程序、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相对微观的层面,直面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学科交叉与学科独立相平衡。当代世界政治运行日益复杂,对政治学研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政治学者应适应世界形势和时代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结构。拓展新兴学科间的交流,开设交叉学科相关课程,合理设置学科布局。当然,在积极促成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具有其独立的学科风格,要继续保持自身价值,厚植自身理论根基,不能在学科交流与碰撞中迷失自我。中国政治学研究应紧密围绕治国理政实践,以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为基础形成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
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相契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中国政治学应继续保持开放姿态与全球视野,在与国外学术界交流碰撞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一方面,充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中的有益成分,使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坚守中国特色,发展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为此,既要正确对待并批判借鉴国外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与文化背景,不能简单照搬套用;又要立足中国政治现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作者 张贤明 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1日 16 版)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