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性”政治思维,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思维主线,是以唯物史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性”政治思维,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思维主线,是以唯物史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现。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出发点。当前,从人民立场出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必须以是否赞成、拥护和参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标准,确定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政治属性,把握社会矛盾关系,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体属性、根本动力、依靠力量和发展归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的“人民性”政治思维,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形成的政治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推进人民政治发展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深入领会。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认识和把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逻辑起点的我国社会矛盾。这里的社会矛盾,包括社会基本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在新时代,应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来思考多种多重社会矛盾,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
在新时代,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并且贯彻于阶级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与此同时,应该以长程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宏远视野,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历史发展变化,从政治意义上分析和定性新时期、新阶段和新时代的各种矛盾,包括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第一,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只是一定范围内存在。在社会政治层面,这种斗争主要表现为:中国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第二,在拥护、赞成、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意义上,当今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已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成员,由此使得人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成主体,因此,人民内部矛盾随之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社会基本矛盾主要体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
第三,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和联系,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在这其中,主要矛盾是人民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生产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这种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主要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之后,这一矛盾则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主要矛盾,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以上矛盾而不断优化政治体制机制,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按照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和目标分配社会价值的人民政治。
——以“人民政治属性”的思维,认识和确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经济基础的不同经济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政治属性、地位和功能。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的经济主体,具有典型的人民属性,是我国政治人民性的经济基础保障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支撑。
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存在的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政治条件下,这些经济成分同样具有人民的政治属性,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为人民经济的效率和效益要素。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经济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人民政治的力量,满足人民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代的需求,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楚认识到,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我国,不同经济成分都具有人民经济的基本属性,都是人民共和国和人民政治的经济基础,这就为人民共和国政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定性依据。
——以“人民为主体”的思维,把握和确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社会基础的各阶级阶层及其相互关系的政治属性、地位和功能。
人民的这种主体性集中体现在:
第一,社会主要构成成分的人民性。就阶级和阶层成分而言,工人阶级是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政治基础,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阶层,也是共和国人民的有机组成成分。因此,包括各个阶级阶层在内的人民,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体。
第二,包括阶级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比如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具有人民政治属性,从而都是人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群体承担者,是社会主义政治的社会基础。
第三,在社会与政治的逻辑关联意义上,人民的社会主体性,决定了其必然转化为人民的政治主体性,而人民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必然构成社会政治的主要关系,人民内部不同社会关系形成的不同社会单元,必然成为人民政治的主体单元。在现实性上,人民主体的政治,就是由这些主体共同构成的人民政治。
第四,共和国政治的人民主体性,更加集中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要求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种民主是人民为主体的社会政治的独特特征和独有优势,其不断优化发展和深化落实,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发展的任务。
——以“人民立场”的思维,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性,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
人民立场,本质上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立场,是人民利益至上的立场。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初心真谛,因此,人民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立场。
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因此,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政治站位和党性定位,是党性原则的根本体现。
人民立场,是检验共产党党性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据此可知,人民立场的思维,是党性与人民性高度一致的思维,是引领、诠释和检验共产党员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思维。
人民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内涵,“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中,这一立场体现在,共产党人的党性既在于为无产阶级的翻身解放终身奋斗,也在于为人类彻底解放不渝奉献;既在于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也在于积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斗争,也在于为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的壮丽事业坚定努力。
人民立场思维体现的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无疑是推进我国政治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把握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的思想前提和政治精髓。
——以“人民民主”的思维,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确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内在必然,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确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内在必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机理、独特优势和本质内容,这就是党的领导所体现的人民根本利益和公共理性与人民民主体现的多种利益和公众意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的方式,通过多种民主政治形式和民主机制得以充分表达、依法整合、达成共识并且形成强大合力,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得到切实有序有效的实现。
确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内在必然,充分体现了实现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平等性和有效性的基础结构和必然途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结构性基础,三者的交汇点和落脚点,在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伟大实践,在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磅礴伟力。
——以“人民获得感”的思维,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准价值、发展程度和检验标准。
“人民性”的政治思维,最终要落实到人民利益的实现上。实现人民利益,就要以“人民获得感”的思维,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准价值、发展程度和检验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且反复阐述的人民“获得感”,是“人民性”政治思维的重要定向和评价指标。
对于人民政治来讲,所谓“获得感”,首先需要清楚确定“谁获得”?新时代确定人民性政治思维,就是确定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公正地获得社会价值和利益。而以人民获得感考察和验证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战略、方略、理论、制度、方针和政策,则在政治实际运行过程的绩效评估意义上,体现着“人民性”的政治思维。
“人民获得感”政治思维,还需要确定人民获得感的本质意义。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看,“获得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根本宗旨的现实体现,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客观反映,也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良政基准和善治标尺,它深刻体现着坚持和贯彻经济建设战略的成就状况,准确反映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际状况。同时,“获得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的鲜明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现实标尺。
因此,“人民获得感”的思维,是新时代人民政治的目标理性思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要求和安全幸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性”政治的根本宗旨。
(作者:王浦劬,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