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创新是突破目前经济发展瓶颈、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的根本保证。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确定创新发展理念的重点、路径、次序和方法。
把握习近平谋篇布局灵魂,确定创新发展的路径次序
2016年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山城”重庆考察,为中国新一年的发展谋篇布局,进一步提出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并对通过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提出了要求。可以说,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创新是突破目前经济发展瓶颈、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的根本保证。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确定创新发展理念的重点、路径、次序和方法。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首先要避免就创新自身来考察创新,必须与是否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联系起来考察,即创新的标准在于是否发展、解放、激发了生产力,只有以生产力为导向的创新,才能“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深入推进创新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才能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因此,创新就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创新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能否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效益优势。”创新日益成为当前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创新也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
创新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是否节约了时间,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 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节约”;“时间的节约……是首要的经济规律。”对于政府而言,关键在于能否减政放权,节约百姓和企业的办事时间。对于企业来说,则关键在于能否降低单位产品的所包含的生产和流通时间。同时,节约时间还是提升质量的前提,唯有废除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才能确保从事更高级活动的“自由时间”的增加,“发明创造才能成为一种职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取决于“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组合和合理配置,构成创新的基本的也是决定性的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发展的“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因此创新首先意味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习近平在渝调研时指出,“创新人才犹如优秀种子,很是难得,要大力培养。年轻一代要有历史机遇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在创新上脱颖而出。”应当指出的是,企业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发挥比以前更加重要的作用,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就曾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以及思维判断力的大幅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同马克思的结论相似,哈佛大学的戴尔 乔根森(Dale W.Jorgenson)教授最近经过大量调查后得出结论,创新的巨大驱动力在于“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配置。”因此,创新就意味着通过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产业园区的布局,推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水平,促进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提升利用自然条件的质量与效益等。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在于“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的话,目前则更要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发展,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产业重组,降低企业成本,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创新的需求。
要实现上述创新发展目标,就要求形成“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通过顶层设计,统一布局,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创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做法进行调整、纠正和摒弃。就如习近平曾指出的那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创新的保障就在于改革,只有通过改革,实现劳动者、资本、技术和知识的自由流动,方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创新活力的竞相迸发,社会生产力源泉的充分涌流。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渝调研期间的一系列论述,为新一年进一步将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为全社会形成蔚然成风的创新风气提供了“指挥棒”效应,为中国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自强奋斗、敢于突破,加快形成比较明显的自主创新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提升产品创新的附加值,抢占全球价值链上的制高点和主动权,最终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者鲁绍臣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复旦大学“政研”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研究室主任)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