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绝大多数受访者在接到营销电话后意识到个人信息被泄露,但却鲜有人进行投诉,甚至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不知道向哪个部门投诉。对此,王琦至今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每晚都去拦截库里翻看被拦截的电话和短信,对有可能是重要的电话回拨进行确认。
只要拥有手机,就会接到广告电话。这种营销模式让不少人困惑甚至抓狂,但又无可奈何。
小小的广告电话,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暴露了信息倒卖、隐私泄露等问题。
广告商是怎么获知用户手机号等信息的?个人如何防范信息泄露?这种营销方式背后蕴含了哪些经济现象?
你可曾接到这种电话或短信:您好,我是xxx售楼部的,我们即将开盘……
近日,商报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9.63%的受访网友在生活中遇过电话营销的骚扰。
绝大多数受访者在接到营销电话后意识到个人信息被泄露,但却鲜有人进行投诉,甚至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不知道向哪个部门投诉。
故事 A
一天接20多个陌生电话和短信
王琦已经忍无可忍。自打买房第二天起,他和妻子的手机就变得不消停。
“有时候一天能接20多个陌生电话和短信。”王琦说,这些电话和短信主要集中为两类,一类是搞装修的,另一类是卖房的。
7月26日这天,不算短信,仅介绍楼盘和推荐装修的营销电话,他一共接了23个。身边已经买过房的朋友告诉王琦,他们也都有过类似遭遇。随便一个购房者都会成为营销电话和短信“轰炸”的对象,这俨然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为了不再被骚扰,王琦向移动运营商打电话投诉。客服人员建议,一是安装拦截软件;二是把骚扰电话号码和短信发给运营商,运营商会对该号码进行举报。
无奈,王琦和妻子在手机上安装了一款手机管家软件。两个月来,软件拦截陌生电话和短信共计103次。
陌生的未接号码,是否回电让他纠结。回,可能是广告电话;不回,万一是重要电话怎么办?
对此,王琦至今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每晚都去拦截库里翻看被拦截的电话和短信,对有可能是重要的电话回拨进行确认。”
故事 B
“我就是知道你的信息”
去年5月,张杰在国家司法考试网上报名全国司法考试。按照报名要求,他在报名时只填写了姓名、考号和手机号,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并没有填写。
考试结束后的第三天,张杰接到一家培训机构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我没考上,还知道我的名字。”张杰说,“为什么刚考完,我的信息就被别人掌握了?”
接下来,张杰不断接到司法考试培训机构的电话和短信。一次,张杰又接到了一家培训机构的电话。这次,他彻底被激怒了。“他们直呼我的名字,当时我就恼了,质疑他侵犯我的个人信息,斥责他们以后不要再给我打这种骚扰电话,否则就报警。”张杰说。
没想到,对方也怒了。“你随便报警,我就是知道你的信息,不仅知道你叫啥,还知道你家在哪住、你的电话和你的身份证号。”
张杰对这番通话进行了手机录音。事后,他向人民路派出所报警。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张杰仍会接到司法考试的相关信息。
9月16日21点32分,来自上海的手机号为“15902108975”的短信又一次骚扰了张杰:“2014年司法考试原卷编辑完毕,验证视频已上传!加Q:9196……”
担心信息泄露但又无能为力
在记者的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十分在意个人信息是否受到保护,但有心无力。受访者认为,如今很多事情都需要填写个人详细信息,比如买房、看病、网上应聘等。虽然很担心信息被泄露,但为了办事,不得不填写信息。
网友“房顶上”就遇到过电话营销的骚扰,他采用3种方式令“世界瞬间从此清静多了”:休息时间手机关机,或电话拔线,或网络下载拦截广告软件。
名叫“咖啡里的冰”的网友则与营销电话做斗争有着丰富的经验。“我最喜欢和他们聊天了。哈哈,聊半个小时最后来一句抱歉我没钱,然后对方挂了电话再也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