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红旗渠总指挥长趴在地上忍痛施工
  • 2013年08月21日 07:48

  •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修红旗渠时的移山填谷 

  修红旗渠时的移山填谷

  抬石头,多少人手上都磨出了老茧

  抬石头,多少人手上都磨出了老茧

  【主讲嘉宾】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

  【编者按】

  昨日21:25,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了《群众路线大讲谈》第四期节目,东方今报今日刊发播出台本,以飨读者。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群众路线大讲谈》。在当年没有先进技术和工具的情况下,林县领导干部到底怎么带领群众创造了“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样一个奇观?当靠吃苦、靠流血、靠牺牲,都不能消除修渠过程中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难题时,林县领导干部将作出怎样的选择?本期节目,我们请河南省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蕾继续为大家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趴在地上忍痛施工的总指挥长

  【嘉宾李蕾】上一期我们讲到了在修建红旗渠过程当中,广大的党员干部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其实在修渠这十年中,我们先后换了三任工地总指挥长,他们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第三任工地总指挥长是当时林县的一位副县长,叫马有金,在红旗渠工地上一干就是7年,他一直坚持到了红旗渠全线竣工。马指挥长性格爽直,干事特别有劲头,在工地上经常和一些年轻的民工展开竞赛。他力气大,每天的工程任务量完成得最多,被工友们称为“黑老马”。

  当时抡锤打钎,轻锤8磅,重锤12磅,马指挥长可以连续抡锤300多下,连一般的小伙子都赶不上他。但是他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最后抡锤打钎他不能支撑了,就蹲在地上,双手握着钎,让别人来打。实在痛得无法忍受,他甚至会趴在地上,握着钎让别人来打。每次见到他,他都是一身汗、一身泥,满手老茧。

  任羊成悬崖上自己拔牙为工程除险

  【嘉宾李蕾】当然,当时的标杆不仅仅是马指挥长,更是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在红旗渠上,有一张照片,一个中年汉子笑得非常灿烂,但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他的几颗牙没了。他叫任羊成,是当时红旗渠上一支特殊队伍的领头人,就是除险队。

  红旗渠全部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的,放炮崩山之后,有些松动的石块跟山体已经分开了,但没有掉下来,为了保证下面施工人员安全,就组成了除险队,其实也就是敢死队。每一个队员身上要绑一百多斤重的绳子,把他们悬挂在绝壁上,他们手中拿着钩子,瞅准了跟山体分开的石头,用钩子钩住,然后用双脚猛蹬崖壁,荡出去几丈远,用这个拉力把石头钩掉。这个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不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当时很多人给任羊成开玩笑,说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有一次一个拳头大的石头,正好打到他的脸上,把上面的四颗牙砸倒了,牙齿倒进去,把舌头卡在那儿,说不出话。

  但是当年施工的时候没有对讲机,上面拉绳子的人跟下面作业除险的人互相看不着,只能靠喊,怎么喊呢?就喊“呜”,这就是放绳子的意思。他喊不出来,没有办法施工了。情急之下,任羊成就拿起腰间别的一个老虎钳,硬生生把倒掉的四颗牙连根拔了下来。满嘴鲜血直流,居然还在上面连续作业长达6个小时,等他从崖上下来,嘴巴肿得已经看不到鼻子了,他找了一个口罩戴上,为什么?因为怕吃饭的时候被指挥长发现他负伤了。负伤就要让停止除险,而休息会影响工程进度。

  当时指挥长问他:“羊成啊,你怎么吃饭戴个口罩?”

  任羊成就说:“哎哟,不行,上面风沙太大,我一张嘴就往嘴里灌沙子,我戴个口罩挡挡风沙。”

  【导视】除险队员可以解决预见的危险,但是,那些无法预知的危险夺去的就是生命。修建红旗渠的十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英雄留下了什么呢?

  “小老虎”完成了英模父亲未竟的事业

  【嘉宾李蕾】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共牺牲了81位干部和群众,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的家属,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而是默默地走进施工队伍,继续战斗。我的小学体育老师,是红旗渠建设当中年龄最小的特等劳模,人称“小老虎”,他叫张买江,他的父亲为了抢救工友不幸牺牲了。

  他说:“我跟我娘赶到工地上的时候,父亲已经入殓了,当时我还记得,指挥长跟我娘说,别看了。我当时小,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我父亲当时被炸得粉碎,已经血肉模糊。当时组织问我娘有什么要求,我娘就说了一句,‘让我儿子到红旗渠上继续修渠,把他爹没干完的事继续干完’。等到红旗渠水流进村子的时候,全村老百姓在红旗渠两岸排成队,非常自觉地让出了一条道,让我娘坐到渠边上。我娘用当时我父亲得奖的一个印着红五星的茶缸,从渠里打上了第一缸水,然后点上了一炷香。她说,‘他爹,你儿子把你没有引过来的水引到了咱家门口,全村老少都在这儿,他们让我把这第一缸水给你喝。我娘守着红旗渠坐了一天一夜,天快亮的时候,全村老少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号啕大哭。”(下转A08版)

  万人泪别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

  【嘉宾李蕾】1999年的15集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当中有一个水利技术员刘广泰,他的人物原型就是吴祖太,是牺牲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

  吴祖太当时来到林县,成了工地上最忙的一个人。他是家里的独子,妈妈几次催促他举行婚礼,他一推再推,最后实在拗不过老人,在1959年的大年初一,和比他小6岁的淇县小学语文老师薄慧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大年初五,就返回了当时林县南谷洞修筑工地。

  吴祖太怎么也没想到,1959年6月,爱人慧贞来看望他的途中,在汤阴火车站为了救两个小学生不幸牺牲了。听到消息,吴祖太一句话没说。赶到淇县就地安置了爱人的后事,连老家原阳都没有回去报丧,直接就返回南谷洞修筑工地,翻山越岭搞测量。

  在悬崖绝壁上搞测量,找不到水平仪三个支点,他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悬挂在绝壁上,然后把两个支点放到自己的肩膀上,一个支点放在悬崖边上测水平。

  1960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检查安全,本来那一天大家都下工了,司务长照例把第一碗粥打好,递给技术员吴祖太,他刚伸手接,突然跑过来一个年轻人说,“技术员,不好了,您快去看看吧,洞顶出现裂缝了。”

  这可是塌方的前兆,吴祖太说:“好,我现在就去想办法。”司务长伸手拉了他一把说:“哎,喝了这碗粥去,不差这点工夫。”

  吴祖太说:“不行,趁着现在天还亮着,我进去想想办法,要不然天一暗下来就麻烦了,大家明天还得顶着危险进洞,这多不好。”

  跟在旁边的是当时东姚公社卫生院的院长李茂德,他顺手就拿起一个手电筒说:“技术员,我陪您一块儿去。”两个人一前一后进了王家庄隧洞,前后不到8分钟,突然一声闷响,大家扔下碗筷就往洞里跑,看到一个意外的塌方,正好把他们两个的上半身压在下面。等到大家把两个人刨出来的时候,眼睛里、鼻子里、嘴巴里、耳朵里都是血,内脏给压碎了,连抢救的余地都没有。

  民工们在泪雨中送走了烈士,老司务长给吴祖太包了一碗饺子,一个一个放在他的遗体前,他说:“孩子,从你第一天到大渠上来修渠,我就答应你要让你吃顿好的,但是我没想到,临走我是让你饿着肚子走的,我们林县人对不住你。”当时,大家给他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这个场面,在《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里可以看到。

  【导视】随着工程的开展,修渠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比预料的更多,要想破解难题,只能靠集体的智慧。林县的党员干部是怎样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克服困难前行的呢?

  红旗渠“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故事

  【嘉宾李蕾】在红旗渠修建的当中,最实际的困难是什么?就是工具,太行山的坚硬是无法想象的,渠线上大部分都是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的硬度是7,最硬的金刚石,硬度也只有10。修渠每前进一米,要换88根钢钎和133个风钻头才可以打通。往往一锤下去,石头上火花四溅,钢钎钝了,石头没事,只留下一个白点。所以当时工具特别紧缺。

  钢钎是自己的铁匠打出来的,民工从自己家里把铁锅、铁器都拿到渠上给铁匠,缺什么就打什么,但是标号太低。

  老书记杨贵就到他的一位老首长那儿寻求支援。老首长说,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曾经有一批钢钎留下了,就支援给你们吧。部队的钢是好钢,标号高,老书记拿回来之后不舍得用,铁匠把每根钢钎截成3节,把3000根钢钎全部截断,打成钢钎的头,再焊接在我们原来的钢钎上。这样3000根好钢钎就变成9000根好钢钎,这就是他们当年说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300名党员团员绝壁上凿出了青年洞

  【嘉宾李蕾】施工中有些特殊地段,不是有工具就可以完成的,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那一段,完全就在绝壁上,连飞鸟都难以驻足,猿猴都无法攀援,根本找不到施工的立足点。

  老书记从党员、团员中挑选了300名优秀青年,让他们坚守在了青年洞工地上,用了一年零五个月,修成了一条全长616米的隧洞。洞里面全是石英砂岩,一天的进度只有0.3米。后来有几个年龄大的有经验的民工说,打洞就要有出渣的地方,咱们把300人分成7个工作组,在左边的崖壁上打5个出渣洞,一个出渣洞增加两个工作面,这就是十个,一个进口,一个出口,这就是12个工作面,咱们同时开工。而且在实践中,他们又摸索出来“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这些爆破方式,使每天的进度由原来的0.3米一下子增长到了2米多。为了纪念这300名有功之臣,这个洞就叫青年洞。

  所以,当时人民群众的智慧得到了集中爆发,在修渠过程中,不仅先后办起了机械厂、精编厂,最后还办起了车辆修配厂等配套的企业,解决了当时林县最难解决的资金和物资的短缺难题。

  红旗渠的建设,又一次向世人有力地证明了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就会无往而不胜。

  【导视】在今天难以想象的这些艰难中,在曾经难以预料的危险中,红旗渠修通了,这些为了珍贵的水付出了汗水、泪水甚至生命的人,他们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奖励?今天广为人知的红旗渠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劳模的奖励只有一张拥在怀里的奖状

  【嘉宾李蕾】在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了。几万人从一个个的山窝窝里,很自觉地赶到了通水现场。老书记杨贵宣布:“开闸放水。”

  漳河水奔涌而出的那一刻,应该说是万民沸腾,他们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因为从那一刻开始,千百年干旱的历史结束了。

  通水典礼上,还表彰了74位红旗渠的劳模。在第二年三条干渠通水的时候,又表彰了724个修渠的功臣,他们所得到的奖励,可以从照片上看,就是每个人手中抱的这张薄薄的奖状。

  除了他们,还有299200多人,连这一张薄薄的奖状也没有,但他们同样无怨无悔。

  红旗渠精神将激励更多人为中国梦而奋斗

  【嘉宾李蕾】杨贵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如果让我作为一个决策者和参与者来说,红旗渠精神是什么?那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今天,回头去看红旗渠工程,红旗渠精神,仍可以看到,它不仅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典范,不仅是廉政奉公、勤政为民的典范,更是我们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典范。

  【主持人】感谢李蕾的精彩讲述,红旗渠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我们各项事业的力量源泉。创造“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个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践行了群众路线,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凝聚起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今天,红旗渠精神将激励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下周同一时间,欢迎您继续收看《群众路线大讲谈》。

责编:刘天娇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媒体人

  • 郭蕊

    郭蕊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好房好家》主持人郭蕊

  • 依明

    依明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民生热线》主持人依明

  • 容帆

    容帆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富黄金档》容帆

  • 何君

    主持人何君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何君

  • 李莉

    李莉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李莉

  • 晨风

    晨风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晨风

活跃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