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7日 17:41
来源:凤凰娱乐
《黄河大侠》是于承惠个人电影生涯的巅峰
得从《少林寺》说起,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在看。彼此的问候常常是“你看了几遍”。只有这部华语片,才有电影副产品的效应。很多户人家的毛巾,印着李连杰的身姿,男孩的汗衫也是如此。两首插曲,一刚劲,一清甜,都流传至今。更重要的是,位于河南嵩山的这座古刹,也因为这部影片,其旅游资源得到了持久的开发。它还带来了一些副效应,少年们变地尚武,有的干脆放弃了学业,毅然决然地前往这武学圣地。很多孩子还是中途放弃了,留在那儿的,更多的是被又好气又好笑的父母接了回来。呆在那儿的,并有所成效的,我印象中,也只有王宝强一人。
包括《速度与激情6》在内的电影,所获得的观影盛况,也无非与《少林寺》等量齐观。由银都机构出品的这部影片,在选角上,大概下了不少功夫。李连杰的顽皮刚毅、于海的刚正拙直、计春华的乖戾阴狠,都符合观者对此类人物的想像。最大的反派,王仁则的扮演者于承惠,他的样子并不凶,若仔细地端祥,还有些安静,甚至是澹然。之所以惹人狠,主要是他的扮相和他在片中无恶不作的行径。虽如此,他在《南北少林》中延续了这样的套路。于承惠演的反派,老实说来,和任世官、徐锦江对此类人物的处理并无二致,都是再简单不过的脸谱化。于承惠给人印象深的,是他的武学底子。《少林寺》里与李连杰有三场打斗,最精彩的是第二场,于承惠使的是醉酒。这种形意功夫,看似模拟人的醉态,实际要微熏才能将借力打力的功夫使出来。于承惠演来如行云流水,仿佛破绽百出,却又总能见缝插针地去化险为夷。
《少林寺》中的反派形象曾把他定了型
后来才知道,于承惠是中国剑术的一流高手,1963年,24岁的他在华东地区武术比赛以一套“醉剑”获得冠军。多年后,又自创出螳螂剑法。再一次在银幕上领略于承惠的剑法,是在张鑫炎与张子恩合导的影片《黄河大侠》里。他出演一位失明的剑客。这显然受“少林遗风”的影响,却从某一角度结束了当年在市场上大有收益的“少林”系列电影。《少林寺》的背景是唐初,《黄河大侠》是唐末,也正好形成了呼应。同时,《黄河大侠》也是此系列,在剧作上最为丰沛的一部,在简单不过的快意恩仇间又输入了不少末世情怀。这也是于承惠从影30多年来,惟一的男一号。他扮演的剑客马义,成为几分势力争夺的棋子。他失明比他双目明亮时,应更能看清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于承惠在片中的剑术,更将这百器之君运用地神光四射,灿然生辉。纵高时,如鹰击长空;扑低时,则蝶舞花影。
此后几年,于承惠淡出了影坛。一度在中国影坛甚嚣尘上的功夫电影,也消沉了相当长的时日。传说于承惠潜心研究剑术,并从剑术中体悟着人生终极的走向。等于承惠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他已须发皆白,尤其是颌下的银髯,既有飘然而去的仙风,又具不染尘埃的道骨。于承惠这段时间的武侠形象不是一代宗师,就是室外高人。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李小龙传奇》的叶问。于承惠皆是不二的人选,那世事了然于心,却不执意介怀的出尘胸襟也只有他演来,不作面相的故作高深,却更关乎性灵的自由通达。那不仅仅是一个登峰造极的武者,更是一个洞明万千的智者和隐士。不为功名所累,不为生死所惧。他已不复壮年的刚猛精悍,而代之以从容淡泊。
不算《老炮儿》,《箭士柳白猿》可能是于承惠最后一次在电影展现硬派身手
其实,于承惠由表及里的古风,在当今这样一个几年就换一个节拍的数码时代、微信时代,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但却是一个孤独的、恒定的,不畏泥沙席卷而来的坚硬的存在。于承惠后期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是由徐皓峰自编自导的两部曲高和寡的武侠异作《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都有着心事不知与谁付的无边落寞,尤其是《箭士柳白猿》与时代抗衡时的放手一搏,更多的还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应该说,于承惠在徐皓峰的电影里,是最有光彩的。技击之地,虽能控制身体的腾挪,却管不住心灵的萧索。于承惠和徐皓峰一道填补了中国武侠电影中一道极富意味的空白,那便是筋骨与灵魂的握手言和的种种可能。
大概我们只能在管虎导演、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中与老爷子作最后的银幕告别,其实老爷子也是一枚老炮。这老炮生于道教圣地,山东蓬莱。那儿有海市蜃楼,著名的八仙曾在这儿各显神通。现在,老爷子应该和他们在一起扶摇直上,云游万里。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