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少林寺的麦子熟了!想以此培养三十名文武全才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少林寺禅耕农场迎来了第二次丰收。数百亩田地中麦浪翻滚,桃红杏黄。6月15日,近百名武僧走进山谷田间,在泉水叮咚、习习清风中,收获黄灿灿的粮食。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少林寺禅耕农场迎来了第二次丰收。数百亩田地中麦浪翻滚,桃红杏黄。6月15日,近百名武僧走进山谷田间,在泉水叮咚、习习清风中,收获黄灿灿的粮食。

  僧众的一方心田

  禅耕农场位于少林寺塔林西南的一片山林中。沿着蜿蜒向上的山间土路,还没走到农田,就已经闻到野生蒿草的清香,涉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眼前豁然开朗。

  八十多亩金黄色的麦田掩映在蓝天和苍山的俯视之下,如同一道金黄色的笔锋,从山的这头直到天的尽头。

  金黄的麦浪中,伴随着窸窸窣窣声,几十位僧人在麦田中挥起镰刀,收麦、打谷,装袋,装车,在田间忙得热火朝天。笑容一如山间泉水般清澈,汗珠低落,满的热火朝天,心中却欢喜安然,这正是丰收带来的喜悦。

  来割麦的不乏十多岁的年轻僧人,他们拿起镰刀就扑进黄澄澄的麦浪中,与他们相比,释延子法师等成年僧人则“本分”了许多,拿起镰刀,蹲下身子,一把又一把认真收割着麦穗。

  一眼望去,八十多亩的麦田被分成数十条一望无际的麦浪,耕种的方正有序,一直延伸到远处,与苍山中的一抹翠绿相接。割完三道长长的麦浪,僧人的僧袍也被汗水打湿,顾不得疲倦,从一捧麦穗中拿出一颗,放进嘴里,笑了,“你尝尝,这麦子都是香的”。

  这其实是丰收的喜悦。

  “今年小麦收割了80余亩,预计能打下来5万斤粮,比去年120亩少了一些”,禅耕农场负责人释延子法师说,今年的收成并没有受到前些天暴雨的影响,减产主要还是因为之前的旱情。

  这些麦子既能满足寺僧及少林寺慈幼院师生全年的粮食供给,又能储存一部分,随时周济一些贫困家庭,比如去年6月初,滑县近万亩农田因火灾被烧毁,少林寺就将禅耕农场收获的三万多斤粮食全部捐给了受灾的西呼村。

  “对于我们来讲,几万斤粮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耕种修行,而又能通过修行所得帮助有需要的人。”释延子法师说。

  生活中处处可以入禅

  2014年,释延子法师建立起禅耕农场,他说自己的初心其实是为了种出放心的粮食,如今,经历了两轮丰收,延子法师又悟到了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讲,经过两年的劳作,心更静了,学佛更加坚定了,种出的麦子,收获的也更多了。

  释延子法师告诉记者,目前,禅耕农场共有一千五百余亩的山地,经过两年多的辛苦开垦,禅耕农场上既种植了小麦、油菜、向日葵、黄豆等农作物,还种植了杏子、桃子、梨子、李子、核桃、西瓜、石榴等果木,以及黄瓜、茄子、豆角、大白菜等各种蔬菜,为寺院四百余位僧众提供了丰富的粮食、瓜果、蔬菜等。

  事实上,少林寺历来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合寺僧众以劳作供养自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耕也是一种修行。那么,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买菜有菜市场,随处可以找到吃饭的地方,“以农入禅”又有着怎样的启发意义呢?

  延子法师说,僧人们修行其实是在修心,耕种耕的就是一方心田。以农入禅,并不一定非要到田间劳作,耕种只是一种形式,为的就是用劳动的方式,让自己静下来,达到专注、投入的境界。“当你达到专注的境界,就触摸到了入禅的法门。”

  在当今社会倡导农耕禅的深意,就是引导人们切合自身实际,找到在浮躁之中静下来的方法,达到“心无旁骛”的境界。

  “有的人在文字中能静下心来,那就读经抄经。有的人本身爱动,那就到地里锄地,生活中处处可以入禅,扫地拖地都是耕作,做家务也是农忙,当你真正专注一件事情而静下来,通过专注而获得喜悦,那么你就找到了入禅的法门。”“因为专注而有所收获,因为专注而身心皆大欢喜,这就是入禅。”

  用禅堂所得培养三十名文武全才

  记者注意到,在收麦的队伍中,释延子法师带来了十多位没有剃度的少年,其中一位不到十岁的孩子头上还留着小辫。

  “这些孩子都是我们禅耕武学堂的学员。”延子法师说,耕种不仅仅是为了丰收,更要在丰收之后播种、传承。为了更好弘扬传统文化,去年他依托禅耕农场,建立了少林寺禅耕武学堂。目前的十多位学员都是居士或者信众的子女,他们在山间的学堂中,既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也修习少林传统武术,饮山中泉水,吃的都是禅耕农场的天然果蔬。如今,第一批招收的十多个孩子,已经人人都能背诵《论语》等国学经典。

  法师说,下一步他打算招满三十名孩子,用禅耕农场的所得供养,让这些孩子文武双全,把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经过一上午辛勤的劳作,少林寺僧众们将收获的麦子装袋,在欢声笑语中,肩抗着一袋袋麦子,搬送到运载车上。金黄色的麦杆,点缀着僧人们的灰色布袍,好像与天地一体,融成一幅和谐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