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09:12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东方今报评论员 李春晓
做好事时常遇冷,爱心该如何安放?长期以来,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爱心人士和团体,他们以爱心奉献和助人之举,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然而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不少困惑,比如捐赠渠道不畅通、比如被人质疑动机和目的,等等。
其实,对于献爱心者来说,只要你做的事情问心无愧,有很多人因此获益,绝大部分人认为你做的事情是对的,被质疑作秀又何妨?我们希望这种爱的作秀天天有,“秀”得精彩,“秀”得漂亮,只要慈善行为具有倡导性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奉献爱心,都可以认同,都可以提倡。
比起“做好事不落好名儿”,更现实的困难是,做好事渠道不通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政部门和一些政府官员对待慈善的态度。社会服务单位应多些温情关怀,多些换位思考,更应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对于主动献爱心者,少些“机械化”,多些“人性化”;少些条条框框,多点便捷模式。实际上,目前郑州市正在探索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双引擎献爱心的救助方式,通过搭建公益平台,使捐助渠道更畅通。
还有些公益者,是受困于组织体制不成熟,没法名正言顺做好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多半是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无法登记注册、没有权威部门承认的“黑户”,随时面临被取缔的风险。许多义工组织感慨,爱心公益已成为“高危”行业。针对这种情况,用制度管人做事、信息公开透明,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网站等方式信息公开,打造透明慈善,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这个社会不是缺乏爱心,有时候是环境和舆论的问题,造成爱心无处安放、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做好事找不到组织,做好事遇冷被质疑,做好事找不到对象,都是这个社会转型期的特例。
我们唯有通过制度保障,尝试新模式、营造好环境,才能让每一份爱心更好地安放。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