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施一公担任清华副校长 承诺每年上100节课

9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网发布消息,施一公正式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既是副校长,又是教师,施一公打算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在他看来,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施一公

  河南老乡、豫籍“男神”科学家施一公再传喜事。9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网发布消息,施一公正式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既是副校长,又是教师,施一公打算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在他看来,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履新

  9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网发布消息称,姜胜耀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一兵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尤政、施一公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据悉,姜胜耀此前已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此次成为清华党委副书记,使清华党委副书记人数增至4人。而之前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的李一兵,则接替韩景阳,出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清华副校长队伍则是“退一进二”,其中,谢维和卸任副校长,而两名院士校长助理施一公、尤政升任副校长后,使得清华拥有3名院士副校长。目前,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一职,暂时空缺。

  承诺

  此前,在回应担任副校长后如何平衡科研和行政工作时,施一公曾表示:“我有一个对自己的承诺,过去我已经挺忙了,但教学和科研是不会丢掉的。”他说,自己每年在清华要教约100节课,“这是雷打不动的,无论是不是副校长,我相信我的课一节课不会减,只会增加。”

  分享

  正值开学季,不久前,施一公向清华2015级研究生新生作了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报告,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在求学路上遭遇的迷茫和感悟。

  施一公为清华2015级研究生新生作的报告摘录

  凭兴趣选专业不靠谱,要凭未来世界的需求

  选专业应该凭啥?凭未来世界的需求。我觉得在你选择专业的时候,凭兴趣挺好,没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培养兴趣。有时我在想,人是善变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变,为什么专业是不能变的?一项业余爱好可能你很喜欢,但天天做可能会使你厌烦。我认为做一件事,完全凭兴趣的话,对我而言不靠谱。大学期间我对生物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学不好。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在班上都是中下。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投入进去慢慢学就会有感觉

  1989年,我在清华提前一年毕业,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决定考托福GRE出国,读生物学博士。

  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期间很辛苦。由于我数理思维太严谨,常常绕不过这个圈,总觉得生物怎么这么难学。有一门生物学3次考试52、32、22分,只有第一次及格。因为我对专业没有想好,在读博的前两年一直非常纠结。平时精力很好,一看文章就睡着;听讲座也是,听了10分钟就睡过去了,大家一鼓掌我就醒了,正好大家一块儿走。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出了一点感觉,发现我也能做一点东西;到了博士四年级信心大增,因为结果出来了;到了毕业那年,博士五年级,我感到,原来我也可以在学术界“混”份工作。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到现在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没日没夜地干,觉得乐在其中。

  并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才能走下一步

  我对专业、对研究曾经非常迷茫,也走了不少弯路。我也劝在座的同学,当你迷茫的时候,建议你们,不要觉得只有把你的迷茫、把你所有问题解决了才能走下一步。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面对痛苦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

  研究生要具备3样素质

  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第一,时间的付出。第二,方法论的改变。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智商)。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有成功。

  ■链接

  人物简介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郑州,在驻马店长大;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不但提前一年毕业,还获得数学系学士学位;36岁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40岁拿到终身讲席教授;46岁先后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清华园,他被称为“大牛”。

  施一公曾这样谈河南

  “我是河南人,河南让我最有归属感。”

  “这些年中国的形象得到了很大提升,而河南也在崛起、在振兴,我们也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是河南人。”

  “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想当马云,而不想成为陈景润,这不是一种好现象。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宣传Science is cool!(科学很酷)的时候啦!”

  “别忘了我们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我们不能辜负这片土地。”

  “从出生到18岁上大学,我有将近11年是在驻马店地区度过。所以,我是地道的河南人;更准确点,我是驻马店人。今后您损河南人之前,最好四下观望一下,免得我在场让您下不了台。”

  施一公团队取得

  “诺贝尔奖级别”研究成果

  2014年6月29日,施一公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人体γ-分泌酶的存在。

  2015年8月18日,清华大学发布信息,豫籍科学家、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团队在《自然》发文,为理解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并开发特效药提供了重要基础。

  8月21日,施一公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两篇文章。业内权威人士称此成果为“诺贝尔奖级别成果”。(郑州晚报记者 张竞昳/文 周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