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主创做客央视网 谈幕后故事
映象网讯(首席记者 梁新慧)昨晚8时,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隆重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为什么在此时推出这部纪录片?名字为何敲定为《鉴史问廉》?拍摄过程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昨天上午,《鉴史问廉》策划、河南省纪委常委、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付静,《鉴史问廉》出品人、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朱夏炎,《鉴史问廉》总编导、河南电视台新闻专题部副主任李青春,《鉴史问廉》创作总监、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做客央视网,介绍了《鉴史问廉》的幕后故事。
【缘起】高压反腐成为常态 推出该片符合各界期待
作为一部全面梳理中国历史廉政文化的大型纪录片,《鉴史问廉》一开播就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据悉,该片是在河南省纪委发起策划和主导协调下创作完成的,那么,该片的创作缘起是什么呢?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而且从学术研究上还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之说,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尤其是廉政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灿烂夺目。”付静说,我们所知道的“周公吐哺”“甘棠遗爱”“羊续悬鱼”“精忠报国”这些成语都发源于河南。
此外,还有魏征、狄仁杰、包拯、郑板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在河南任职,受到历代百姓的传颂和敬仰。河南还保留下来一些与廉政文化有关的器物文化,比如说包公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同时,在反腐败的制度设计和律令制定方面,古代统治者也有很多积极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工作还有很多启迪。
十八大以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压反腐,以零容忍来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党风政风民风都有了非常好的变化,成效非常显著,但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重视惩处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要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来提供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王岐山同志也讲,我们要从古代的廉政文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治权管吏、正心修身这样的一些思想和做法。
付静说,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省纪委觉得开展这项工作正当其时,同时,随着打老虎拍苍蝇的常态化,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文艺作品关注度非常高,期望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廉政文化题材作品问世,所以,省纪委就联合中央电视台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南电视台一起,来打造一个大型的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内涵】观察历史然后回答疑问:为什么要高压反腐?
该剧播出后,《鉴史问廉》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热词。那么,该剧的名字又是如何敲定的?具有什么内涵呢?
用朱夏炎的说法,取《鉴史问廉》这个名字,“再确切不过了”。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中原文化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核心,而中华文化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廉政文化,那么这个‘鉴’就是观察和审查的意思,在字典上解释,‘问’就是有疑问,引发出来的求知欲望。‘鉴史’就是通过这种观察审核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特别是这个廉政文化史,来回答我们当前的疑问:为什么要高压反腐?为什么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也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该引以为鉴,这就是我们拍《鉴史问廉》的核心。”
看了《鉴史问廉》,很多观众发现,这部纪录片涉及了很多古代的故事,可能有人心存疑虑,毕竟这些历史故事所处的环境、政治体制和我们现代不同,那么,这些故事对于现代领导干部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在朱夏炎看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是一脉相承,实际上中华文化的哲学理念积淀,应该是从周易开始,所以中华有读书不下先秦之说,而通过拍摄这部纪录片,就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拍摄这个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历史上这些廉吏和贪官的对比,使人们从中得到教育。
【作用】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让廉政入脑入耳入心
《鉴史问廉》是通过历史来关照当下,那么,历史上的廉政故事和历史兴衰之间,又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谈及这个话题,付静认为:从历史上看,一个朝代官员廉政与否,民众廉洁与否,是这个朝代兴衰的重要指标。用著名作家二月河的话来讲,就是腐败不会导致一个王朝的速亡,但是通过量的积累,如果你对腐败不加以遏制和惩处的话,它一定会导致这个朝代最终灭亡。
作为一部廉政文化题材的纪录片,《鉴史问廉》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论及这种影视作品对于当前党的廉政建设的作用,朱夏炎说,“我们是思想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我觉得一番事业被毁坏了,首先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是制度上的缺陷,是人的思想放松了警惕,因此我觉得对思想的教育,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朱夏炎说,当前中央提出高压反腐,提到要建立从“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的长效反腐败机制,“不敢”和“不能”都是从制度上说的,就是要扎起制度的笼子和树起法律的高压线,叫你“不敢”和“不能”。“不想”必须是思想解决问题,而思想解决问题就是要靠教育,古代称之为“教化”。
朱夏炎介绍说,王岐山同志曾说过,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其实这三个不,最高的境界是“不想”,不想腐,把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王岐山同志曾引用中国最著名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来解释这个长效机制的内涵,其实这八个字就是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基因,是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骨子里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通过讲好一个个故事,达到入脑入耳入心,以此净化人们的思想灵魂,最后实现“不想”。
【信心】观众一定会在好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影视作品对于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对这部作品期待的同时也有一个担忧:精彩的影视效果会让观众觉得特别好看,通俗易懂,但会不会削弱廉政文化的警示教育作用呢? 朱夏炎直言:不会。
“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寓教于乐,观众在全神贯注地看故事、赏细节之中得到教育,得到思想的升华,就像每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观,主人公肯定不会站出来说什么是价值观,而是通过故事、细节来展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而《鉴史问廉》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个个清官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廉洁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所以,我相信观众一定会在该片的好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令人欣喜的是,该片中出现很多历史典故,非常有名的诗词、楹联等,让观众倍感亲切的同时,也对人们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对此,朱夏炎也有深刻的体会,尤其是对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着深刻的感悟。
“范仲淹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不是宰相了,但他还在思考着‘进亦忧,退亦忧’,个人荣辱都在所不惜。所以他最后得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夏炎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一个政府,如果做不到这两句话就会灭亡,因此,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是根本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