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6 08:51:00 来源:北京晨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戴着“2013”造型眼镜的年轻人。新年到来让人们充满了喜悦和憧憬。 新华社发
拼节俭 倡环保 微过年
2013“中国式过年” 吹走旧俗中的“雾霾”
这是中央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后的蛇年“年考”:人们不再被吃不完的酒宴、送不完的年礼而困扰,而是有更多时间聊天叙情、走亲访友。这是神州大地经历近一个月的“雾霾”后的节日反思:市民燃放爆竹减少,多城市取消焰火晚会。在喜庆年俗和环境质量的纠结中,不少人自觉调整了过年方式。
2013年的春节,从政府到社会,不变的是浓浓年味,迎来的是新风拂面——更务实的作风、更环保的民俗、更节俭的消费、更温情的相聚。
俭 吃剩有余改一扫而光
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节俭”成为2013年新春的首要关键词。国家广电总局节前叫停送礼广告,要求各级电视台在春节期间,删除所有鼓吹送礼、有面子的广告,以止浪费之风。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各大饭店接连遭遇退订潮。一些机关和国企取消了节日期间的公务宴请。
节俭新风得到群众的普遍叫好与响应。中国烹饪协会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
全国各地年夜饭和春节家宴也刮起了“节俭实惠”风。一些知名餐饮连锁企业不仅取消了实施多年的包房费、“最低消费”,不少饭店还推出“半价菜”“拼盘菜”。年夜饭奉行的“年年有余”,演变为迎新春“一扫而光”。
68岁的上海退休工人吴瑞芬告诉记者,二三十年前,春节餐桌上还是很节俭的。不过最近几年,过年一摆团圆宴,就喜欢“讲排场、比阔气”了,还有人为了讲究“吃剩有余”讨个好口彩,饭桌上的大鱼大肉只动几筷子,从来不打包回家,全部浪费了。今年则不同,下餐馆点菜先根据人数“悠着点”,吃不完的也打包带走,“不浪费一分一毫”。
记者点评
蛇年春节餐桌上的微妙变化是年俗“转型”的一个缩影。中国古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尽管中央的有关规定主要还是针对公款吃喝现象的,但“上有行,下必效”,老百姓的春节年俗也开始重新崇尚节俭。
封 公车私奔变公权约束
“今年的生意不如去年好,别说高档烟酒和‘苹果’三件套少了,就连一般的问价客人都少了很多。”某礼品回收站老板张先生,早在1月份就提前感受到礼品回收市场的“降温”,十年春节没回家的他,这一次决定回老家过年。
烟酒市场回收行情不再,茅台回收价直降500元,专门配送公务消费年夜饭的礼品市场也随着年夜饭“退订潮”和“减奢潮”受到了影响。
严禁讲排场、比阔气;严禁相互走访拜年;干部走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搞迎送;严禁用公款、公车旅游……一位公车司机感叹,以往每到春节,他都要“时刻待命”服务领导和其“家庭需求”。而今年,省里、市里都下发规定,春节公车封存入库,他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家过个年了。
近些年来,“私奔”在拜年、应酬、送礼道上的公务车辆不在少数,给春节的道路和老百姓的心里都添了堵。其实以前也强调不准公车私用,节日期间封存。今年春节为啥初显成效?专家认为,关键还是执行力有保障、问责到位。当然,管住车轮上的腐败,还有赖更多的制度设置、群众监督和社会检验。
记者点评
2013年新春,来自各级政府的“禁令”,道出的是群众的心声,换来的是干部务实清廉的作风。礼品“减奢”首要的就是改变重“面子”轻“里子”的送礼文化。无论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国传统社会朴实真诚的交往风气值得现代人学习。
减 鞭炮狂响到美丽无声
蛇年初一的广州,曾经连续点亮大年夜18年的灿烂烟花没有飞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广味”音乐灯光秀。广州市政府表示,取消焰火晚会一是为避免燃放焰火对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二是节约。据了解,2012年燃放烟花开支高达1000万元。
在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里,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有所减弱。越来越多市民关注到,燃放烟花后的残留物将直接导致空气颗粒物增加。
截至除夕,北京市烟花爆竹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四成;在上海,不少市民定时定点燃放鞭炮,减少燃放量。除夕夜至年初一,上海市区清除烟花爆竹垃圾约700余吨,较之去年下降两成。
除了燃放烟花,汽车尾气也被认为是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更绿色的交通出行,也是考验环保意识的关键。
在山东经商的潘中华今年春节带着家人到上海旅游,他说,“往年出去要开两辆车,实际上既浪费又不环保,今年到上海采用了高铁+地铁的旅游方式,老人小孩都觉得挺轻松也挺开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谢少东教授说,持续雾霾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自发觉醒才好自觉从我做起,从点滴改变生活行为。“环保是大家的事,需要全民参与,更要培养意识”。
记者点评
刚刚过去的长达一个月的雾霾天气给公众上了一堂环保课,大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已经有了不少提升。环境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PM2.5的问题上,人人平等。爱环境还是爱传统,爱清洁的空气还是爱热闹的鞭炮,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现实的选择。
恐 渴望团圆又惧怕逼婚
“过年回家”对于时下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守住传统”的一条底线。不论是远离家乡的进城打工者,还是大学生,或是小有成就的白领,都渴望在传统新年到来时回到家乡与亲人团圆。然而,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回家不容易,回家之后和长辈面对面地沟通更不容易,有不少人由此产生了“恐归”的情绪。
在一家门户网站,网友评出了年轻人春节回家最怕被长辈问及的十个“毒舌”问题。“谈恋爱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位列第一,其次是“期末考试考第几名”“去年赚了多少钱”等。
“每逢佳节被逼婚”是很多年轻人在春节“惧怕”回家的理由。江苏网友“久舞”就说:“我不仅恐婚,现在都‘恐归’了。没人关心我现在过得好不好,到处是压力,根本没人真正理解,回家一句话都懒得说。”
记者点评
和想家一样,“近乡情怯”也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惧怕回家”和“渴望回家”对年轻一代而言是兼而有之的心声。作为子女,对父母某种程度上稍嫌过度的关心要懂得宽容和感恩;而作为父母,或许除了“提问”,可以更多地给予孩子尊重和耐心。
微 传统年味添新潮时尚
“转发短信不仅没创意,也显得没诚意,还很累人!对着手机说几句话,不仅便捷,还很亲切!”常州市民胡小伟说:“有微信真是太好了!”
拍张照片在微博上晒晒“光盘”年夜饭,用新潮的微博、微信送上新春祝福,甚至编个二维码给外地的晚辈送一份压岁钱。当新潮的技术与年夜饭、拜年、压岁钱这些传统内容相碰撞,“微过年”在这个春节盛行,同时也映衬着节俭和环保的“主题”。
年夜饭如何做到“光盘”、春节期间老家有哪些年俗、春节看了电影《西游降魔篇》,这些统统成为网友以微博记录新年的内容。甚至有网友说,中国式过年进入了“微时代”。
“大家都在说年味淡了,但网络时代的‘年味’同样丰富多彩!往年人不能回老家还不好给晚辈压岁钱,今年用了二维码这种技术,方便多了!这也是新的时尚!”南京市民徐勇说。
记者点评
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蛇年春节的微妙变化是年俗“转型”的一个缩影。应当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社会可以在转型过程中形成更具创意和活力的新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