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1 09:34:00 来源:大河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乱扔垃圾、乱涂乱画、大声喧哗、随意插队、随地吐痰……种种陋习给原本惬意的旅途“添堵”。中秋节、十一长假临近,旅游高峰随之而来,广大游客、业内人士呼吁文明旅游。
小伙伴们,出游丢啥都别“丢人”
不文明行为“添堵”旅途
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频繁被曝光,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至少已经发生了6起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不文明事件。其中包括——影星黄渤在太平洋岛国帕劳潜水时捞到“中华”烟盒、中国游客马尔代夫潜水捞珊瑚、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刻下“到此一游”、中国游客在普罗旺斯为抢拍照位置而打架、中国游客在法国卢浮宫水池中泡脚等。近日,某网站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中,“乱丢垃圾”、“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规定”、“大声喧哗”位居“最不受欢迎行为”榜单前三位。
业内人士王先生说:“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内容是一只受伤的海豚在三亚大东海搁浅,许多游客见状不是忙着抢救,而是纷纷与海豚合影,有人甚至为‘便于拍照’将海豚抬出水面。当晚,海豚抢救无效死亡。看到这则消息我非常痛心,国人的同情心都到哪里去了?”
旅游爱好者周先生说,9月2日,网上流传着一段名为“实拍多名游客故宫群殴”的视频,视频中多名游客在故宫内发生冲突,扭打成一团,附近的游客见状都不敢上前。“出门旅游挤挤碰碰、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大多数人都能用一句‘对不起’、一个‘微笑’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就是少数人不顾自己形象。”
不文明行为将受法律制约
10月1日,《旅游法》正式实施,除了对旅行社有严格的禁止零负团费、禁止强制购物等措施外,还首次以法律条文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明确禁止。
《旅游法》第十三条指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旅游法》中所指的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主要是指2006年10月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指南和公约中专门针对游客较易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第四十一条还规定,导游和领队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旅游法》中对不文明行为的明确禁止,游客和业内人士认为很有必要。游客张先生说,出游的不文明行为看起来是小事,有时候则会关乎一个国家的形象,今后有法可依了,希望可以减少不文明行为。业内人士认为,不管是将不文明行为作为一种道德约束,或上升到法律层面,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文明教育。
岂可“没钱轻小节,有钱瞎得瑟”?
市民宗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关于文明旅游,我觉得要从小抓起,孩子长大定型后就不好改了,还有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因为不懂得爱护自己家以外的地方,有可能连自己家都不会爱护。”
网友一悯说:“出国旅行,文明出游非常重要,不丢人也是为了高尚自己。在国外常看见我们同胞吃自助餐时弄一大盘还冒尖,最后吃不掉剩一大半,看着这种情况真的非常脸红。还有,旅行社应该在出行前对游客做好文明礼仪的宣传和提示工作,这也十分重要。”
网友黄嘉文化说,一本《西游记》,是无数人的童年回忆,令人遗憾和始料未及的是,太多的人没能记住孙悟空求道的艰辛,却唯独记住了那句近乎儿戏的“到此一游”,于是乎,到此一游遍地,折射出一种无言的悲哀。
网友光宏说:“走出国门,代表的就是国家形象,岂可‘没钱轻小节、有钱瞎得瑟’,大声喧哗、随意插队、乱扔垃圾、随地便溺、只懂购物不懂文化等,这些不是中国游客的代名词!文明出游不仅显示个人素质,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