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2 15:56:00 来源:新华网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2013年5月10日 芦山母亲在芦山县清仁乡的家中,张谊把脸埋在双手中,旁边摆放的是地震前两天儿子苟俊杰从山上挖来的花草。“希望它能活下去。”张谊说(5月8日摄)。地震来临的时候,8岁的苟俊杰被家里一面垮塌的墙砸中。上小学一年级的苟俊杰喜欢奥特曼、喜欢新衣服、新鞋。在外打工的父亲和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的母亲特别遗憾,没能多陪陪他。 “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对于痛失爱子的母亲来说,地震夺去她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母亲的心中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哀痛。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2013年5月10日 芦山母亲在芦山县芦阳镇一座窝棚旁,岳宇珊的父母坐在桌边望着女儿的照片(5月6日摄)。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夺去了他们的儿子;五年后,芦山地震又夺走了他们的女儿。17岁的岳宇珊今年上高二,她的理想是上四川师范大学,成为一名英语老师,为此岳宇珊每天晚上十二点多睡觉,早上六点多起床上学。地震那天是周六,岳凤琼想让女儿多睡一会,却不想女儿再也没有醒来。 “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对于痛失爱子的母亲来说,地震夺去她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母亲的心中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哀痛。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芦山母亲在芦山县太平镇的家中,赵思琼从钱包中拿出女儿黄小鸥的身份证,远处倒塌的废墟就是埋葬女儿的地方(5月7日摄)。17岁的黄小鸥平时住校,难得周末回家还要帮妈妈做家务、照顾爷爷奶奶。小鸥走后,赵思琼常常半夜惊醒跑到山上去找小鸥,她相信女儿还在。 “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对于痛失爱子的母亲来说,地震夺去她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母亲的心中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哀痛。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2013年5月10日 芦山母亲在芦山县清仁乡的一座帐篷中,母亲张霞在给女儿莹莹试毛衣,原本这件毛衣是为晶晶织的(5月8日摄)。8岁的晶晶和莹莹是双胞胎,地震前几天,姐俩写了一份“保证书”要永远做好姐妹,末尾还签字盖章。而几天后的地震却让这对姐妹阴阳永绝。那天早上,晶晶早早起来跑到一楼去做作业,结果地震来临的时候一楼那间屋子垮了。 “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对于痛失爱子的母亲来说,地震夺去她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母亲的心中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哀痛。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芦山母亲在芦山县芦阳镇,父亲郑勇骑在摩托车上,母亲肖丽手扶超逸的画,望着孩子的自行车、玩具汽车和篮球,仿佛儿子从未离开(5月9日摄)。8岁的郑超逸是家里的独生子,爱说爱笑爱唱,喜欢运动,喜欢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面出去玩。地震那天,郑超逸出去上书法课。地震发生后,母亲肖丽在一面倒塌的围墙下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对于痛失爱子的母亲来说,地震夺去她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母亲的心中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哀痛。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芦山母亲在芦山县芦阳镇家中,高永琼坐在女儿王延霞房间的床上看着玩耍的儿子(5月7日摄)。5年前,王艳霞在母亲肚子里躲过了汶川地震,是全家人眼中爱唱爱跳爱臭美的幺女。女儿走后,高永琼再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看着天亮起来。每次翻看照片,总会想像如果女儿在会是什么样。母亲节临近,幺女的生日也快到了。 “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对于痛失爱子的母亲来说,地震夺去她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母亲的心中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哀痛。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芦山母亲在芦山县太平镇,母亲赵思琼在翻看女儿和同学的合影,旁边摆放着女儿亲手绣的鞋垫(5月7日摄)。5月6日是芦山中学全面复课的第一天,黄小鸥的母亲代替女儿来到了学校。17岁的黄小鸥平时住在学校,周末回家还要帮妈妈做家务照顾爷爷奶奶。小鸥走后,赵思琼常常半夜惊醒跑到山上去找小鸥,她相信女儿还在。小鸥的父亲黄志康担心妻子睹物思人,在出殡时烧掉了小鸥的大部分遗物。一双亲手绣的鞋垫,是小鸥留给母亲最后的念想。 “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对于痛失爱子的母亲来说,地震夺去她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母亲的心中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哀痛。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山东烟台:86岁母亲照顾53岁残疾儿子32年(图片来源:CFP)
2013年05月08日,山东省烟台市,初夏的清晨,天气依旧凉爽。早上7点,在莱山区莱山街道西村的一幢民房里,86岁的曲芝兰一手拄着拐棍一手端着饭菜颤巍巍地走到炕边。炕上,躺着她53岁的儿子孙鼎军,他将全身藏在被子里,因患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他从21岁那年便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这一躺,就是32年。
“我生下他,却没能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现在伺候他,是尽一个母亲的本分。”曲芝兰的步履已经蹒跚,身形也有些佝偻,但说出这话时心静如水。她将白面馒头和肉菜放在孙鼎军眼前,一口口喂着他吃,抽空儿,她掐了一口菜窝头塞进自己嘴里。
曲芝兰从未想过自己的老年生活会如此辛苦。1946年结婚时,她才20岁,当时丈夫在部队上任侦察班班长,青春年少的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婚后,她相继生下了5个儿子,这一度让她颇为自豪。那时的农村,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一家人总觉得日子在前进,生活有盼头。
然而,在1982年,丈夫的因病去世和四儿子孙鼎军的一场大病打乱了曲芝兰的生活轨迹。“麦季时,儿子总说手和脚的关节又麻又疼,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当时觉得儿子身强力壮,应该会很快好起来,不曾想最后他竟然瘫在了炕上。我每天都要哭五六次,后来想想,自己哭也没用,只能接受现实。”曲芝兰回忆往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那时,曲芝兰已经54岁,其他四个儿子先后结婚出去单过,照顾孙鼎军的担子压到她一个人身上。因为全身肌肉萎缩和手脚关节严重变形,躺在坑上的孙鼎军遇到了各种生活困难,他无法坐起,无法取东西,甚至无法自行解开裤子“方便”。白天,曲芝兰出门劳动,要估摸着时间跑回家给孙鼎军接屎接尿,晚上,为了能照顾好孙鼎军,曲芝兰便和他住在了一铺炕上,只要儿子一有声响,她就得爬起来查看。漫长的32年间,她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尽管如此,她从不在邻居们面前诉苦。“我是他的妈,这一切都要自己扛、自己背。” 曲芝兰平静地说。
曲芝兰其实也曾有过挣扎。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她曾跑到市场上捡菜叶,她告诉摊贩说是要喂鸡,而回到家,她就挑出新鲜菜叶撒点米面做给孙鼎军吃,而自己却用窝头蘸着盐水凑合一顿。看着儿子可怜的眼神,她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得好好活着,为儿子坚强活着。尽管其他几个儿子都住在同村,但她尽量不去打扰他们:“他们也都有儿有女的,生活也不容易,当妈的帮不了他们,也不能去给他们添麻烦。”现在,曲芝兰和孙鼎军每月有几百元的生活补助,但她却从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而是尽可能地留给孙鼎军改善生活。
“是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她的操劳让我活到现在。”孙鼎军用手抹了一把眼泪,声音几度哽咽:“母亲本应和其他老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但她却为照顾我起早贪黑,成天受累……” 为了让年迈的母亲少操劳一次,孙鼎军总是尽量少吃饭少喝水,他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孝敬母亲。
如今,曲芝兰的头发已经全白,面容日益衰老,因患有冠心病、胆结石和脑神经衰弱等疾病,她的身体已也远不如从前。政府部门曾动员曲芝兰把孙鼎军送到养老院,但是她不同意:“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住在别的地方,我放不下心啊。”
每天,年迈的曲芝兰依旧照顾着孙鼎军的生活,给他穿衣、洗脸、做饭、喂饭、擦身、翻身、接小便、擦大便。“只要我活着,就不能不管他,他长到多大,都是我的儿,我的骨肉……”说这话时,曲芝兰眼圈已经发红。
山东烟台:86岁母亲照顾53岁残疾儿子32年(图片来源:CFP)
山东烟台:86岁母亲照顾53岁残疾儿子32年(图片来源:CFP)
5月7日,护士陈霞在为病人梳头,除此之外,擦洗身体、清理大小便都是她们的工作。陈霞是南昌大学一附院ICU病房的一名普通护士,30岁的她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自从H7N9疫情出现后,她被调到隔离病区,为这里收治的3位(其中一位目前已病愈出院)禽流感患者服务,有时甚至无法顾及家庭和孩子。第一个病人被送进病房时,陈霞的儿子正在发高烧,照顾完病人,陈霞就抓紧时间赶回家照顾孩子。每天下班,不论多想念儿子,陈霞总会记着先洗手才去抱孩子。“自己感染都没关系,但孩子不能被我感染。”这是陈霞和所有感染科护士最常说的一句话。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5月8日,陈霞在病房里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情况。陈霞是南昌大学一附院ICU病房的一名普通护士,30岁的她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自从H7N9疫情出现后,她被调到隔离病区,为这里收治的3位(其中一位目前已病愈出院)禽流感患者服务,有时甚至无法顾及家庭和孩子。第一个病人被送进病房时,陈霞的儿子正在发高烧,照顾完病人,陈霞就抓紧时间赶回家照顾孩子。每天下班,不论多想念儿子,陈霞总会记着先洗手才去抱孩子。“自己感染都没关系,但孩子不能被我感染。”这是陈霞和所有感染科护士最常说的一句话。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5月8日,穿戴好防护隔离服装时的陈霞,只露出两只眼睛。陈霞是南昌大学一附院ICU病房的一名普通护士,30岁的她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自从H7N9疫情出现后,她被调到隔离病区,为这里收治的3位(其中一位目前已病愈出院)禽流感患者服务,有时甚至无法顾及家庭和孩子。第一个病人被送进病房时,陈霞的儿子正在发高烧,照顾完病人,陈霞就抓紧时间赶回家照顾孩子。每天下班,不论多想念儿子,陈霞总会记着先洗手才去抱孩子。“自己感染都没关系,但孩子不能被我感染。”这是陈霞和所有感染科护士最常说的一句话。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5月8日,陈霞一回家,儿子就冲上前抱住她,但陈霞坚持洗过手再抱儿子。陈霞是南昌大学一附院ICU病房的一名普通护士,30岁的她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自从H7N9疫情出现后,她被调到隔离病区,为这里收治的3位(其中一位目前已病愈出院)禽流感患者服务,有时甚至无法顾及家庭和孩子。第一个病人被送进病房时,陈霞的儿子正在发高烧,照顾完病人,陈霞就抓紧时间赶回家照顾孩子。每天下班,不论多想念儿子,陈霞总会记着先洗手才去抱孩子。“自己感染都没关系,但孩子不能被我感染。”这是陈霞和所有感染科护士最常说的一句话。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5月8日,陈霞和儿子在家中玩耍。陈霞是南昌大学一附院ICU病房的一名普通护士,30岁的她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自从H7N9疫情出现后,她被调到隔离病区,为这里收治的3位(其中一位目前已病愈出院)禽流感患者服务,有时甚至无法顾及家庭和孩子。第一个病人被送进病房时,陈霞的儿子正在发高烧,照顾完病人,陈霞就抓紧时间赶回家照顾孩子。每天下班,不论多想念儿子,陈霞总会记着先洗手才去抱孩子。“自己感染都没关系,但孩子不能被我感染。”这是陈霞和所有感染科护士最常说的一句话。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5月9日,李蕊蕊下班后在租住的小屋里询问孩子一天的学习情况。母亲节前夕,记者来到地处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走近一群不辞艰辛陪儿读书的留守妈妈。她们的丈夫大多在外地打工,奔波生计,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们离开农村来到城郊,开始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的陪读生活。 43岁的李蕊蕊就是这样一位留守妈妈,她的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自2010年开始,为了儿子李安乐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她一个人带着儿子离开家乡,踏上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的陪读路。三年来,只有春节短暂的时间丈夫能回来看望母子二人。平日里李蕊蕊在离儿子学校不远的一处建筑工地打工,每天凌晨5点就要起来为儿子准备早饭,7点钟来到工地搬砖、拉水泥、筛沙子。当记者问起李蕊蕊一个人照顾孩子的艰辛时,她轻描淡写的说:“出来打工受点累没什么,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我就感觉很高兴”。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5月9日,在城郊租住的小屋里,李蕊蕊与儿子李安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母亲节前夕,记者来到地处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走近一群不辞艰辛陪儿读书的留守妈妈。她们的丈夫大多在外地打工,奔波生计,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们离开农村来到城郊,开始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的陪读生活。 43岁的李蕊蕊就是这样一位留守妈妈,她的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自2010年开始,为了儿子李安乐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她一个人带着儿子离开家乡,踏上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的陪读路。三年来,只有春节短暂的时间丈夫能回来看望母子二人。平日里李蕊蕊在离儿子学校不远的一处建筑工地打工,每天凌晨5点就要起来为儿子准备早饭,7点钟来到工地搬砖、拉水泥、筛沙子。当记者问起李蕊蕊一个人照顾孩子的艰辛时,她轻描淡写的说:“出来打工受点累没什么,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我就感觉很高兴”。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5月9日,李蕊蕊在租住的小屋里做饭,儿子在一旁做作业。母亲节前夕,记者来到地处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走近一群不辞艰辛陪儿读书的留守妈妈。她们的丈夫大多在外地打工,奔波生计,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们离开农村来到城郊,开始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的陪读生活。 43岁的李蕊蕊就是这样一位留守妈妈,她的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自2010年开始,为了儿子李安乐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她一个人带着儿子离开家乡,踏上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的陪读路。三年来,只有春节短暂的时间丈夫能回来看望母子二人。平日里李蕊蕊在离儿子学校不远的一处建筑工地打工,每天凌晨5点就要起来为儿子准备早饭,7点钟来到工地搬砖、拉水泥、筛沙子。当记者问起李蕊蕊一个人照顾孩子的艰辛时,她轻描淡写的说:“出来打工受点累没什么,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我就感觉很高兴”。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5月9日,李蕊蕊在建筑工地筛沙子,她告诉记者筛沙子是最轻松的活,平时搬砖、运水泥等男人干的活她也一样能干。母亲节前夕,记者来到地处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走近一群不辞艰辛陪儿读书的留守妈妈。她们的丈夫大多在外地打工,奔波生计,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们离开农村来到城郊,开始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的陪读生活。 43岁的李蕊蕊就是这样一位留守妈妈,她的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自2010年开始,为了儿子李安乐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她一个人带着儿子离开家乡,踏上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的陪读路。三年来,只有春节短暂的时间丈夫能回来看望母子二人。平日里李蕊蕊在离儿子学校不远的一处建筑工地打工,每天凌晨5点就要起来为儿子准备早饭,7点钟来到工地搬砖、拉水泥、筛沙子。当记者问起李蕊蕊一个人照顾孩子的艰辛时,她轻描淡写的说:“出来打工受点累没什么,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我就感觉很高兴”。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5月11日,一名受助的孩子给“爱心妈妈”麦琼芳喂蛋糕。 母亲节将至,“爱心妈妈”麦琼芳的多名“子女”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妈妈”,并代表85个孩子为“妈妈”送上节日的祝福。麦琼芳是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的一名退休女工,34年来,她先后资助了85名困难孩子上学读书,被评为2012年广西道德模范、百色十大感动人物。 新华社发(韦万忠 摄)
5月11日,几名受助的孩子为“爱心妈妈”麦琼芳送鲜花和亲吻。 母亲节将至,“爱心妈妈”麦琼芳的多名“子女”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妈妈”,并代表85个孩子为“妈妈”送上节日的祝福。麦琼芳是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的一名退休女工,34年来,她先后资助了85名困难孩子上学读书,被评为2012年广西道德模范、百色十大感动人物。 新华社发(韦万忠 摄)
5月11日,几名受助的孩子和“爱心妈妈”麦琼芳(左二)一起吃节日蛋糕。 母亲节将至,“爱心妈妈”麦琼芳的多名“子女”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妈妈”,并代表85个孩子为“妈妈”送上节日的祝福。麦琼芳是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的一名退休女工,34年来,她先后资助了85名困难孩子上学读书,被评为2012年广西道德模范、百色十大感动人物。 新华社发(韦万忠 摄)
5月10日,沂南县人民医院的护士为百岁红嫂张淑贞(左)测量血压。当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相约看望百岁红嫂张淑贞,邀请摄影师为老人拍照,给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向老人学做拥军鞋垫,以独特的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护士节,并提前为张淑贞老人送上母亲节的祝福。据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淑贞老人和婆婆“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建战地托儿所,抚养了很多革命后代,同时还救治了大批八路军伤员。新华社发(杜昱葆 摄)
5月10日,沂南县人民医院的护士跟百岁红嫂张淑贞(中)学做鞋垫。当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相约看望百岁红嫂张淑贞,邀请摄影师为老人拍照,给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向老人学做拥军鞋垫,以独特的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护士节,并提前为张淑贞老人送上母亲节的祝福。据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淑贞老人和婆婆“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建战地托儿所,抚养了很多革命后代,同时还救治了大批八路军伤员。新华社发(杜昱葆 摄)
东岳小学4年级2班的白旭卿帮助妈妈一起打扫卫生间。白旭卿的母亲李艳红是学校的清洁工,每天早晨上学前,下午放学后都要将学校卫生打扫一遍。李艳红说,儿子很懂事,放学后经常帮助自己打扫卫生间。白旭卿送给妈妈母亲节的祝福是“妈妈,母亲节快乐,妈妈我爱你”(拼版照片,5月10日摄)。母亲节即将到来,位于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东岳小学开展一场独特的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学校组织留守学生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观摩体验母亲不为儿女所知的辛苦付出,并为母亲送上一句节日的祝福。据东岳小学校长韩向宏介绍,该小学共有学生1000多名,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占98%,许多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照顾孩子生活、学习的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学校希望通过此次感恩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理解母亲的辛劳付出,在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东岳小学5年级1班的王斌来到母亲工作的学校食堂体验。母亲李丙花每天凌晨3点开始为学生做早饭,全天工作14个小时左右。王斌送给妈妈母亲节的祝福是“妈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报答您”(拼版照片,5月10日摄)。母亲节即将到来,位于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东岳小学开展一场独特的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学校组织留守学生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观摩体验母亲不为儿女所知的辛苦付出,并为母亲送上一句节日的祝福。据东岳小学校长韩向宏介绍,该小学共有学生1000多名,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占98%,许多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照顾孩子生活、学习的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学校希望通过此次感恩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理解母亲的辛劳付出,在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5月11日,赣县交通管理局女民警在给78岁的老人曾文秀梳头。 5月12日“母亲节”即将到来,江西赣县交通管理局女民警自发组成服务队,来到当地茅店镇敬老院,给老人们送来水果,让老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关爱和温暖。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5月11日,赣县交通管理局女民警在给92岁的老人肖新人泡脚。 5月12日“母亲节”即将到来,江西赣县交通管理局女民警自发组成服务队,来到当地茅店镇敬老院,给老人们送来水果,让老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关爱和温暖。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