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郑州曾经37条胡同只剩12条 探访胡同故事

胡同里的一位张姓老人说,主事胡同一直没怎么变,只是老房子都不在了。如今,这条现存被改造得很好的胡同,除了门口的牌子和打造出的古色古香,已经和一条现代街区区别不大。

在郑州,代书胡同或许是最有名的胡同了

  在郑州,代书胡同或许是最有名的胡同了

  和“里巷”里居住三教九流不同,郑州的胡同里,住着不少大户人家,那是郑州的“城里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据记载,郑州曾经有37条胡同,如今只剩下12条。昨日上午,河南商报记者在熟谙老郑州地名的王瑞明的带领下,探访了郑州现存的胡同。

  主事胡同

  来历

  跟两位“高官”有关

  主事胡同最早叫“张家义巷”。它的成名,和明清时期的一位名人、两位主事有关。

  当初,这条胡同中有一段路不通,明万历年间,有个乐善好施的人叫张大维,出资将那段路打通,因感念他这一义举,大家便将此处称为“张家义巷”。

  十几年后,圃田一个叫阴化阳的人中了举,后来还当上了户部主事,辞官还乡后将家搬到了张家义巷。清光绪年间,礼部主事孟莹晚年也住进了这条胡同。

  小小的张家义巷,在明清两代能吸引两位主事在这里安家,名人效应立即就显现出来了,称这里叫张家义巷的人渐少,叫主事胡同的人渐多。后来官方顺从民意,给予认可。

  故事

  这仍是“原汁原味”的胡同

  如果说郑州哪条胡同最“原汁原味”,保存了你对胡同的全部想象,那可能就是主事胡同。

  度过了400多年的漫长光阴,这条靠近闹市,长约300米、宽约3米的主事胡同里,很难听到任何喧哗,也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热,依然是一派清闲幽静。从院子里悄悄伸出的凌霄花开得如火如荼,茂密的爬山虎也把几户人家遮蔽成了绿色田园,别有一番味道。

  胡同里的一位张姓老人说,主事胡同一直没怎么变,只是老房子都不在了。

  不过,和其他街道相比,这里依然能让人一眼看出其中的年代感——许多院子挂着3块门牌——一块红底白字、两块蓝底白字,都是五六十年间不同时期挂上去的。

  为保存历史

  居民把石碑“藏”在墙里

  如今,记录着胡同来历的《郑州创开义巷记》石碑,依旧镶嵌在胡同尽头一栋民房的墙体中。

  如此有纪念价值的一块石碑,为什么会藏在民房里?胡同口的一位老人解释说,文革时期,这块石碑被人拆了,差点儿被毁,一位姓孟的老先生就偷偷把石碑藏了起来。直到后来胡同尽头的一户人家盖房子,胡同里的人就求着这家人把石碑嵌进墙里,“跟房子成一体的话,谁也拿不走了。”

  的确,这样一块被“藏”到民房墙里的石碑,如果不是老住户,很难有人知道。去年,办事处出钱粉刷胡同、巷子外墙时,这块石碑被不小心涂成了“大黄脸”,发现后进行了清洗。昨天,记者仔细地看那块斑驳的石碑,也只能依稀看出“郑州”的字样。

  刘家胡同

  来历

  这里曾是刘姓生意人的家

  在西大街中段路南,有一条刘家胡同。在胡同口一栋居民楼前,有一个水泥垒起来的花坛,里面种着几株向日葵。“刘家胡同”的路牌,就在向日葵的枝叶间若隐若现。这个路牌虽然看着很新,但却是一个很有年代的老路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说,民国初年,因为该胡同里居住的刘姓做生意的人较多,遂习惯称之为刘家胡同。

  故事

  砖牌坊街和一个女人

  紧挨着刘家胡同,就是砖牌坊街。正如几乎每个牌坊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的故事一样,郑州的这座牌坊,也是为了表彰一个女人。然而,即便她的子孙功成名就,我们依然查不到这个女人的名字,能记载下来的只有“王氏”。

  “王氏”是清代儒士李振业的妻子,她22岁那年,与她恩爱6年的丈夫撒手而去,留下了未满1岁的孩子和年老体弱的公公婆婆,照顾全家人的重担都落在她肩上。她一如既往地孝敬公婆,养育儿子,乐善好施,守节30余年。后来儿子考取功名,官为县丞,孙子也官至青州知府。乾隆皇帝得知后,批准建一座牌坊,以旌表节孝。因为这座牌坊是用砖建成的,便以砖牌坊街命名该牌坊所在街道。

  代书胡同

  郑州最有名的胡同是它

  郑州最有名的胡同,可能就是“代书胡同”了。代书胡同位于西大街和管城街交叉口附近,可能不少郑州人都知道这条胡同的来历:以前,写家书、状子、呈文或者对联、请帖什么的,都要请秀才们代笔。一是因为读书识字的人特别少,二是这些需要专门的技巧,一般人干不了。

  因为紧邻着法院和监狱,得地利之便,这里就成为当时政府衙署之外一些律师及代人书写呈文、状子的文人聚居的地方,请这里的文人代书,给些许钱就行,多少没有定数,遇到好心人也有不要钱的。因此,老郑州人习惯称这条胡同为代书胡同。

  如今,这条现存被改造得很好的胡同,除了门口的牌子和打造出的古色古香,已经和一条现代街区区别不大。

  五道胡同

  最“袖珍”的胡同

  在南学街南侧,从东到西排列有五道胡同,这些胡同的名字,从“一道胡同”排列至“五道胡同”。胡同极短,都是一百多米,一眼就能看到头。因为紧邻大同路,这里早期住的多是附近做生意的人家,和那些大胡同的井然有序不同,这里显得比较拥挤杂乱。除了二道胡同已被改造成居民区外,其余胡同尚存。

  据这里的老住户说,因为紧邻城墙,旧时城墙上还设了个报警器,哪里如果发生火灾,一报警,街坊四邻拎着水桶就过去了。

  每条胡同几乎都有两棵老树,枝叶繁茂,提供了足以遮盖整条胡同的阴凉。直到现在,每到夏天的夜晚,大树底下就睡满了人。(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 记者 丁亚菲 侯建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