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映象网首页
新郑百年古宅将被拆 文物局称无文物价值

2013-11-05 06:33:00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花五松的老宅里,还有祖上留下的牌位

    花五松的老宅里,还有祖上留下的牌位

  花五松的老宅里,还有祖上留下的牌位

    专家称,花庄村现存的几处古宅,大多为清末或民国时期所建

  因为要建设新型社区,新郑市薛店镇的花庄村,保存的10多座清末或民国时期的古宅,正面临着被拆掉的命运。一位老人说,祖祖辈辈住过的房子,临终了却被赶了出去。

  郑州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郑东军说,花庄村的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他建议,即便不能原地保留,也建议整体移走。

  搬家

  因为拆迁,搬离住了几代人的家

  4日下午,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村民花五松,正在收拾清理房间里的东西,准备离开这座青砖黛瓦的房子。他说,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老宅,据说已有好几百年。

  已经60多岁的花五松对老房子依依不舍。当着记者的面,他在收拾4个祖上传下来的木质祖碑。

  花五松说,按照古代的传统,家人去世后下葬的时间跟家庭富裕程度有关系,穷人会选择第三天或第五天下葬。只有具备一定资产的人,才会请人写牌子,然后牌位上的“神主”两字留两笔不写全,请县太爷点全两笔“成主”后,选择在第七日下葬。

  祖上留下的这四个牌位,都有县太爷用红笔画的“点主”,可见他祖上家境殷实。

  “一直到民国时期,我曾祖抽大烟把家产败落了,卖掉了很多宅子。”花五松指着南侧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房子说,原本那也是花家的财产。

  “我不想搬家,好几代人都住在这儿。”看着斑驳的墙壁,花五松有些无奈。但是,4日凌晨1点多,村里的干部领着拆迁组突然来到他家,他不得不签字同意拆迁。

  拆迁

  10多座古房子难逃被拆掉命运

  村里的拆迁已经开始了,4日,记者在花庄村随处可见断壁残垣。

  村民说,拆迁开始于半个月前,之前没有任何通知。原本村里到处张贴着拆迁补偿办法,但见到记者到来后,有人撕掉了。

  根据一份流传于村民手里的“花庄村新型社区拆迁安置方案”显示,此次花庄拆迁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建设,改善住房条件和环境。一名自称是村干部的男子则说,此次全村都要拆迁,是因为在公路一千米范围内的村庄都必须拆除。但大多数村民并不乐意拆掉老房子去住新楼。

  村民张丙新还一直住在祖上传下来的宅子里。这座宅子保存得更为完整,院门头花纹考究、雕刻精美。房屋墙壁斑驳,却带着几分厚重与古朴。

  正屋里,寒衣节那天,为祖上烧的纸还留有灰烬。“祖宗的传统不能丢。”张丙新说,至今拆迁组还没有找他谈话,但也不知道能留到什么时候。

  记者与文物保护志愿者在该村走访中发现,现存至少有10座古宅,大都建于清末或者民国时期。村民们说,已经有好几座民国期间的房子被拆掉了,上面定的政策,谁也躲不掉。

   讲述

  曾出过武举人,还拍过电视剧

  “1994年的电影《银河春天》就是在我的宅子里拍的。”张丙新说,当时该电视剧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极大反响,一直让村民们引以为傲。

  紧邻着张丙新家的是张少杰的房子。67岁的张少杰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几年前,院子里一共有三座古宅,其中两座因为年代久远塌掉了。他的儿子从房顶上找到了一根椽木,上面写着该房屋于“民国25年修”。拆房子时,张少杰还发现,在房子的四个角下,都埋有道光时期的古钱币。

  村民们据此推算房屋建于清朝。

  在房子外边,还有一个青石,有村民称,青石重达数百斤。村民们口耳相传,这个石头是张少杰的一位先人用来练武的。“听老人们说,他是武举人,都是把石块压到自己的腿上吃饭。”张少杰说。

  回应

  文物局称老宅无文物保护价值

  拆迁开始后,郑州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郑东军也赶到了现场。他说,从建筑的风格上看,大致是清朝末年或者是民国时期的房子。

  “居然有这么多都保存下来了,在中原地区,还是很罕见的。”郑东军说,古建筑传达的是一种村落文化。在他看来,即便单座房子不具备文物价值,也应该保存。

  但新郑市文物局一胡姓科长称,接到了志愿者的线索后,他也曾赶到了现场查看。“发现基本上都是民国或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房子。”胡科长说,并不在文保范围内。

  胡科长还说,在上一次文物普查时,曾对张丙新的房子做了登记,申请文保单位,但经过筛选后发现文物价值并不大,最终没能批下来。

  在采访时,花五松还提起了自己屋后曾经挖出的墙壁,“怀疑下面有古宅或者是坟墓。”胡科长对此回应,初步判断埋在地下的是一座汉墓,但没有挖掘条件。将会在新工程开始前,上报郑州市文物局进一步勘探,根据价值采取合适的方式保护。

  村民

  房子拆掉后,花庄就没有了

  今年8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河南46个村庄入选,但郑州市没有一个村落上榜。“其实郑州的一些村庄应该具备条件的,但是不知为何没有上报。”郑东军说,可能还是与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今年5月,郑州市西四环的孙庄翰林院古宅,在媒体的密集报道中,最终还是倒在了废墟之中。志愿者彭宝红对逐渐消失的这些古村落很遗憾。她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果拆掉了,文化传承就断裂了。

  在花庄村北侧,还有一棵数百年的皂角树。村民们都说,最早的花庄人是明朝初年从山西迁徙而来的,这棵树就是当时的花姓人种下的,曾有人出数万元想购买古树,村民都不同意卖,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

  村民们也开始担忧,老屋逐渐被拆掉后,花庄也就不存在了,不知道这棵数百年的古树,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很多老人都表达着这样的担忧:将来子孙们还知道有个花庄吗?知道我们曾经住过的老宅长什么样吗?

  担忧并不多余。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历史古迹被毁坏,历史文化遗产被蚕食殆尽已经人所共知。

  其实,无论城市还是村落,都是历史文化现象。坐落在城市和村庄里的古建筑,更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有专家曾说,古建筑本身是人类历史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有着非常明晰的时代特征,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信息。没有了这些古建筑,也没有了历史底蕴,丢掉了灵魂与文化品位。

  我们在发展中要善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不要割断传统文化的根。(记者 程国昌/文 邱晓峰/图)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0条)

      发表评论

      映象网>> 河南频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新闻|财经|娱乐|女性

      教育|旅游|图库|社区

      帮助 - 广告 - 友链

      导航 - 收藏 - 顶部

      映象网手机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