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感悟:郑州体现出城市发展的美
遇暴雨就积水、遇狂风线路就断落、遇施工地下管线就要迁移场景,如今正逐渐在郑州成为历史,而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要保持美丽,基础设施就必须非常完善。在郑州生活的越南姑娘黎氏秋河就认为,前些年郑州虽然常挖沟,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州也正变得越来越美丽,要不然国际性的会议咋会选在郑州举行呢!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见习记者 宋迎迎文 记者 邱琦图
【感受】 施工很常见 城市要慢慢长大
今年25岁的越南姑娘黎氏秋河,已经在中国生活了6年。
去年9月,她来到郑州读大学,如今是郑州大学汉语专业的硕士留学生。
“刚到郑州,途经市区就看到不少地方建起了围挡。不少地方在修地铁,还有很多道路在进行雨污水改造。”黎氏秋河说,到校后,她常听中国的同学调侃“郑州郑州,天天挖沟”,那时候的她就十分纳闷儿: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后来,她也知道了郑州的很多事儿。她知道了61年前郑州的规模不过是个小城市,省会迁入郑州后,郑州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郑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吸纳能力也非常强,所以发展的速度超乎想象。
在她看来,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会面临这个难题:当初城市规划滞后,伴随着市民的大量增加,基础设施就显得捉襟见肘,这个时候,拓宽道路、完善各种管线等情况也会应运而生。
“我来自越南河内,在河内的大街小巷,也经常能看到很多施工场景。虽然各种施工给市民带来了不便,但我能理解。毕竟,城市也要慢慢长大嘛!”黎氏秋河说,她发现郑州同河内一样,凡是修路的地方都是老城区,而新发展的区域不但漂亮,而且很少修路。
【心声】 成为“国际郑” 缘于越来越美
12月10日上午,黎氏秋河和同班同学——来自突尼斯的姑娘贺巴,在她们优美的校园里散步。
黎氏秋河喜欢拍照,走着走着,就放慢了脚步,她举起手机将一个个美丽的场景定格。
她还时不时来张自拍,然后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通过手机传给家乡的亲人。
“郑大很好看,郑州也很漂亮,所以我都会拍下来。”黎氏秋河说,在郑州生活这一年多,她去过国贸360,去过郑东新区CBD,郑州的高楼大厦很多,市区建得也很漂亮。
黎氏秋河认为,城市和人一样,只有打扮得整洁美丽,才会吸引更多的目光,“这次不是有很多国家的总理要到郑州开会嘛!他们为什么选择郑州,这一定和郑州变得越来越美有关系”。
在记者采访黎氏秋河的时候,贺巴也时不时地加入进来,感慨地称郑州是大城市,她的家乡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不像郑州这么时尚,“来郑州一年多,我觉得郑州的路修得很好,很宽很平整。倒是自己的家乡,有的地方很不好走,很颠簸”。
再有半年多,黎氏秋河的汉语硕士课程就要毕业了。对于毕业之后会不会留在郑州这个问题,她坦承自己还没过多考虑。
“如果回国,我也会在我们国家教汉语。”黎氏秋河笑着说,郑州已经成了她的第二故乡,一旦回国,她也会在十年以后回来看看,她相信那时的郑州,一定会变得更美丽,“说不定都认不出来了!”
【数字说话】
郑州地下管廊
未来会愈加高大上
说起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暖是其中的代表。
拿供水来说,“十二五”以来,郑州市区自来水管网长度由2011年的2500公里发展到今年的2800多公里;注册用户由2011年的80万户发展到目前的120万户;最高日供水能力由2011年的85万立方米发展到今年的113万立方米;供水面积也由2011年的328平方公里扩展到今年的500平方公里。
再来看供热。“十一五”末,郑州市供热总面积1768万m2,热费收入3.88亿元,入网面积3400万㎡;预计到“十二五”末,供热总面积将达5740万m2,同比增长224.7%,热费收入将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209.3%,入网面积达9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4.7%。而整个“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新建供热管网2×407.8公里。
2012年,郑州市开始实施建成区热网全覆盖工程,2013年建成三环主干热网大动脉,随后加快实施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和新建热源配套集中供热管网项目,市区内已形成多层环状管网连通的大格局,郑州市集中供热的“1+N”格局(即一个大管网、N个热源)已形成,为进一步构建集约化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电力隧道方面,郑州也越来越完善。而投资6亿兴建的220千伏红旗变电站工程的配套线路工程,也将会成为我国中西部首条电力隧道。
“这条隧道建成后,无论是在郑州、河南,还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大意义。”郑州供电公司建设部副主任张松刚说,这条电力隧道投入使用后,220千伏、110千伏的电线,将全部进入隧道。今后,线路如果出现问题,他们就可以开着专业维修车进入隧道检修,“很多人都说外国的地下管线很先进,其实,咱郑州的地下管廊照样高大上,看过的人都被震惊了。只不过,这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