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映象网首页
证监会澄清“异常”审批 再挺资产证券化

2013-07-30 08:19: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在盘活存量资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大棋局下,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无疑是焦点之一。

    继证监会主席肖钢7月19日首度调研银河证券,表态推动资产证券化之后,7月26日下午,证监会再度表态,力挺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

    事实上,这是近期对于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陷入发展缓慢的市场传言后,监管层的一次重要表态。

    截至目前,证监会共批准8家证券公司设立17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但市场对于这种推进速度并不满意,认为仍存在审批过慢、法规制度并不完善等多方问题。

    “下一步,我将会大力推动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将进一步提高审核效率,加快审批进度。”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最新表态,或可抚慰已经在资产证券化这块新领域上加码快进的各方。

    针对券商资产证券化的下一步发展,上述部门负责人指出,现阶段对于基础资产的规定是比较符合国务院的要求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下一步,是否打开到有价证券的再次证券化,要视市场的需要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6月4日海印股份(000861.SZ)资产证券化项目在股东大会通过,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再度点燃市场热情。对此,监管层的表态则是鼓励“所有符合规定的产品积极申报”。

    目前,虽然监管层明确力挺,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的持有人人数限制、增信难题、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隔离等问题,仍在考验着参与各方。

    澄清“异常”审批

    作为重要的抓手之一,监管层曾多次强调对于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推进鼓励。

    今年3月15日,监管层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推动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转常规。

    7月8日,证券业协会召开会议推出要高效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规范化管理,构建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审批的绿色通道,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最终走向备案制。

    来自监管层更为重量级的声音,则是肖钢的机构调研首秀。肖钢表示,证监会将就券商发言中提出的资产证券化等重点课题展开研究,力争尽早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成果。

    然而,尽管试点转常规,但资产证券化却陷入审批进展缓慢的舆论之中。

    目前,市面上仅有17个资产证券化转向资产管理计划获批,在审为7个,隧道股份(600820.SH)由国泰君安证券运作的大连路隧道资产证券化项目,更被舆论认为历经两年时间才能获批,此外,“已上报项目大部分被否、券商暂停申报新项目”的消息也在流传。

    一时间,审批是加快还是放缓,监管态度的信号开始变得模糊。

    显然,证监会感受到了市场的担忧。据了解,机构部随之调阅了相关档案进行复核,上述被认为是历经两年多审批的隧道股份资产证券化项目,经机构部的核实,其实从正式申报至证监会到批复,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市场的误传,则是因为计算了该上市公司从第一次公告到产品正式批出的时间。

    “传言暂停新产品申报的消息不实,在审7单都是正常审核。”7月26日,证监会机构部负责人指出。

    对于“异常”审批传言的厘清,或在传达此前积极推进券商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信号并未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海印股份7月26日起的停牌再度引爆市场对于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关注。

    此前的5月中旬,海印股份公告称,计划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将以经营管理的15家综合性商业物业的经营收益权为基础,设计资产证券化方案,拟募集资金16亿元。

    “我们已经关注到海印股份的个案,但目前该计划还未上报。”上述负责人指出,“我们鼓励所有符合规定的产品积极申报。”其进一步指出,此前证监会批准的欢乐谷项目,也涉及相关的广义的不动产,这是有先例的。

    这或意味着,国内推行资产证券化以来,地产行业内首家尝试此举的公司或将出现。

    眼下,房地产再融资开闸众说纷纭,商业地产经营收益权资产证券化的项目胎动,或在传达一种新的信号。

    增信与隔离的两难

    虽然监管层再度力挺券商资产证券化,并许诺将提高审核效率,加快审批进度,但摆在这块业务面前的,仍有许多现实的难题。

    首先是原始权益人与基础资产的完全破产隔离问题。在此前流传的暂停审批消息中,认为资产证券化速度进入僵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原始权益人与基础资产无法实现完全隔离。

    截至目前,已经实现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中,基础资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债权类资产,一类是收益权类资产。

    按现有法律法规,债权类资产可实现真实销售,做到破产隔离;收益权类资产,因相关收益依赖于原始权益人正常经营,与原始权益人难以完全独立。

    证监会最新披露的在审项目中,收益权类的项目占多数,这类产品由于种种原因,收益类的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关联性较大,在产品的存续期内往往要依托于原始权益人的经营和勤勉尽责,很难实现真正的破产隔离和真实销售。

    监管层的表态或可厘清市场对于这类产品隔离问题的困惑,“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要求破产隔离和真实销售,往往有个前提,产品评级要高于原始权益人的主体评级,而做出破产隔离。”上述部门负责人指出。

    “但在国内,很多情况下,原始权益人的主体评级已经很高,不低于产品评级,对这一类权益人,是否需要破产隔离和真实销售,我们也不强制要求。因为确实要依赖于原始权益人。”上述人士解释道。

    事实上,从获批的产品来看,比如华侨城(000069.SZ)门票项目与阿里巴巴项目,其主体多为优质的国企或大型民企,本身主体的评级较高。

    另一个问题则是增信的问题。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多家券商在设计产品与监管层的沟通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增信问题。

    “第一批的产品增信要求较严格,我们手头的项目已就增信做了很多措施,但监管层的意见还是要求再增信。”7月26日,一位券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证监会允许证券公司设计产品时,综合运用各种增信方式,给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增信,主要分为内增信和外增信两部分。

    “对于是否需要使用外增信,以及使用哪种外增信,我们没有强制性的约定。”上述负责人指出。

    虽然监管层对于方式没有明确要求,但对于增信等级的要求并不低。

    “基本的要求是要增加到AAA级别,AA+级别都不容易通过。”上述券商人士指出。

    对此,证监会机构部负责人的看法是,国内市场与成熟市场最大不同在于,成熟市场中,证券公司在业务中仅作为承销商出现,而在国内现行的体制下,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承担管理业务。因此,券商在其中的勤勉尽责义务要强于承销商,管理人有义务对产品的风险特征充分揭示。

    “不允许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充分保护合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其指出。事实上,券商完成内增信后,还需要使用外增信的手段,这就加大了成本与难度。

    “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都进行了内外增信。”上述券商人士指出,但外增信难度较大,比如,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渠道进行增信,求主贷款行帮助企业增信开偿付保证函等时,往往需要企业有抵押物、手续费等,实质上增加了成本。

    更重要的是,目前在增信要求严格之下,往往只有上述优质企业才能发行成功,这些企业往往有更好更低廉的融资渠道,而有资产证券化融资需求的企业又难以符合这些条件,这是一种两难的局面。

    “其实,如果符合银行担保的要求,银行都愿意贷款给企业了。”上述券商人士指出。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0条)

      发表评论

      映象网>> 股票频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新闻|财经|娱乐|女性

      教育|旅游|图库|社区

      帮助 - 广告 - 友链

      导航 - 收藏 - 顶部

      映象网手机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