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3 09:38:00 来源:成都商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上半年刚过,一些公司刚刚从退市的边缘挣扎回来,又在为不被暂停上市而费尽周折。股东注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债务剥离……为了实现盈利和资产增值,各种“包装”花样不断。
各显神通只为“保壳”
最新退市制度规定,从2012年起,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的上市公司将被暂停上市。
为了尽快实现净资产“扭负为正”,曾被暂停上市近3年的*ST武锅B想到了与股东关联交易。6月28日,武锅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一项关联交易议案。2013年武锅拟发生的关联交易总额预计为24.91亿元,关联交易类型主要为业务类关联交易和委托贷款。
报表显示,截至2012年底,武锅的净资产为-12.4亿元。武锅发文表示,如果没有通过关联交易预计议案和股东贷款议案,公司的经营计划将不能正常实施,必然进入破产清算,以及被迫退市和注销。
相比关联交易,更受欢迎的“自救方式”是股东注资。日前,*ST兴业公告拟向公司第二大股东大洲控股定增募集资金2.17亿元,用于偿还债务并补充公司营运资金。若完成此次非公开发行,公司的净资产及每股净资产将由负转正,也就能逃避明年初被暂停上市的噩运。
更多公司则是采取重组、剥离、注资等组合方案的“捷径”。*ST天龙近日公告,为尽快解决*ST天龙的困境,公司第一大股东中铁华夏担保有限公司决定,从即日起研讨筹划解决上市公司脱困的重大方案,且不限于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债务重组、资产剥离、资产注入等重大事项。
据不完全统计,与*ST武锅B、*ST兴业、*ST天龙等公司一样,正在为暂停上市而苦恼的上市公司有近30家,都在采取各式各样的自救方案“自我包装”。
新退市制度存两缺陷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当前的退市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给一些“垃圾股”留下了可乘之机。
资深股市研究员熊锦秋认为,当前的退市制度改革力度仍显不足,退市门槛过高,大量垃圾公司仍然滞留在市场,而壳股在重组运作等方面存在许多暗箱操作,使得市场乌烟瘴气、闹剧频频上演。
业内人士建议,在此期间,监管层要防止“垃圾股”专心“包装”,而不是一心经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新退市制度中两大问题亟待改进:一是“垃圾股”暂停上市后,恢复上市的标准太低;二是“垃圾股”退市后,重新申请上市的标准太低。“这两点缺陷极有可能为‘垃圾股’退市留下制度隐患,最终导致市场淘汰机制形同虚设,停市退市成为垃圾企业操盘套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