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8 08:28:00 来源:证券时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张常春/制图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互联网市场是下一个蓝海。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P2P网络贷款公司已相继启动互联网金融战略,意图瓜分这一蛋糕。
4.89亿,这是去年三季末网银注册用户数,这一数据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1.58倍。而去年网上银行累计交易金额已突破900万亿元,相当于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倍。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市场是下一个蓝海。据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个人对个人(P2P)网络贷款公司已相继启动互联网金融战略,意图瓜分这一蛋糕。
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加速
网上银行是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最好案例。易观智库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国内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已超过700万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网上银行交易迎来了爆发性增长,保守估计去年这一规模已超过900万亿元。
显而易见,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着助推作用。据了解,目前国有大行电子银行对柜面的替代率超过了50%,这仅仅是金融互联网化的一个开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未来金融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招商银行(600036)行长马蔚华此前表示。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呈现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相互靠拢的态势。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业总资产已超过131万亿元,其能调动的资源之大,可想而知。倚仗着强大的资金优势,除了之前的网银、手机银行之外,商业银行介入互联网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券商、保险也开始了各自的互联网战略。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互联网上将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即“互联网金融模式”。这就要求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从各自优势领域出发,从两头切入。
马蔚华表示,目前的情况是,第三方支付企业、P2P网络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介入金融服务业。而银行、券商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则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出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乃至电子商务平台,掀起渠道的电子化革命。
瞄准支付话语权
作为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一环,支付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重视。
目前,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涵盖了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和银行卡收单等七大业务类型。其中,互联网支付无疑是重要的一环。根据易观智库的调查,2012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达3.8万亿,同比增长76%。
目前,在支付链条中,银行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不过,其他支付公司对于银行的依赖程度正在下降,这在快捷支付领域比较明显。据悉,通过快捷支付,用户无须开通网银账户,就可以直接输入卡片信息快速地完成支付,换言之,整个支付链条绕开了商业银行自己的网银。
此外,券商也开始侵入支付环节。此前,光大证券(601788)率先在证券业内推出了消费支付业务。
对此,商业银行喜忧参半。对于银行而言,用户通过信用卡进行支付,也相应地增大了信用卡的消费金额,信用卡业务规模得以扩大。不过,快捷支付绕开电子银行渠道,则使得电子银行被边缘化。总之,快捷支付的出现,冲击了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端。
抢夺客户数据
除了争夺支付话语权外,围绕着客户数据,各类金融机构展开了新一轮暗战。最明显的是,银行、券商纷纷启动网上商城战略,与电商争夺客户数据。
以建设银行(601939)为例,该行构建了两大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个人商城”面向个人消费者;“善融商务企业商城”面向企业用户。
此外,工商银行(601398)、中国银行(601988)和民生银行(600016)都在考虑开设类似网站。在业内人士看来,围绕“大数据”控制权的争夺战正在升温,银行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客户信息。
事实上,电商的业务竞争对银行网上商城的冲击最为直接。2007年,阿里巴巴与建行合作推出旗下金融计划,其核心优势便在于拥有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并汇集详细的信用记录,但是,目前这一合作已经终止。
“公司意识到掌握信用数据对于银行有多么重要,并要求从贷款利润中得到更多分成。而建行并不愿意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处于次要地位。”阿里巴巴相关人士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此,阿里巴巴构建了自己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2年年中,阿里巴巴已累计向13万多家小企业发放了280亿元贷款。而另一方面,建行电子商务网站推出后的6个月里,注册店铺已达到1万个,交易额达35亿元。(黄兆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