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7 09:14:00 来源:金融时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外资银行落地五年:从“威胁”到“共赢”
“狼来了”———相信很多人对于外资银行初入中国时国内金融业严阵以待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然而,随后的发展历程表明,中资银行在“与狼共舞”中不仅没有缩小阵地,反而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外资银行也不断加紧拓展中国市场,特别是最近5年,随着外资银行完成本地法人注册,业务范围稳步扩大,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
接受采访的在华主要外资银行高管对本土化5年来取得的成绩普遍表示满意,认为中国市场的整体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同时期待在中国市场能有更大的发展。
目前,虽然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仅占整个中国银行业的2%左右,但在本地化5年间,外资银行整体规模实现了翻番,同时,业务范围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扩展,尤其是在零售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对于本地金融市场的参与度获得了明显提升。
根据银监会2011年报数据计算,从2007年初到2011年末,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增幅高达132.08%。更具代表性意义的是,其中4家外资银行今年首次登上了“中国50大银行”榜单。发布此次排名的标准普尔表示,外资银行子公司进入50大银行排名,证明了该类银行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坚实的细分市场地位。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间,在华外资法人银行总行类机构增加21家、分行类机构增加183家、支行类机构增加389家;设立机构网点的城市从20个扩展到50个。
此外,外资银行总部对在华分支机构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并且这一投入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多家银行倒闭、全球对外投资锐减的背景下出现的。据统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累计有40多家外资银行向其在华子公司追加投入了约271亿元等值人民币资本(或营运资金)。
比资产规模翻番和巨额投入产生更大影响的是,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业参与度日益提高。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35家外资法人银行、4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25家外资法人银行、25家外资银行分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在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的同时,外资银行得以把越来越接近境外“全貌”的外资优势体系引入中国。
随着外资法人银行存贷比监管宽限期到期,截至2011年末,39家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达标。至此,在华外资银行各项监管宽限安排已全部结束,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实现统一。
本土化5年来,各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逐渐明朗。机构网点高速扩张,透露出汇丰、渣打等大力发展零售市场业务的讯息。而东亚、花旗两家银行发行独立品牌信用卡,也清楚表明其正在为零售业务拓宽渠道。
然而,并不是所有外资银行都投身于零售业务当中。今年4月份,德意志银行关闭了3家在华营业网点。
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银行都对其本土之外的零售业务进行了缩减,而以欧洲银行表现最甚。“欧洲银行业危机使得欧洲银行不仅是在中国,而且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裁撤分支机构,这种做法主要目的在于将资金回笼本土,满足其本土资本充足率要求。”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
除了资源的考虑,某外资银行高层主管也向记者透露了目前外资银行所面临的一个实际情况:开展零售业务只有形成了规模才会有利可图。由于网点所限,大部分外资银行的零售业务一直处于受对公业务“供养”的尴尬局面。加上前期巨大的人工成本、固定成本等投入,从而决定了并不是每家外资银行都乐于选择这一发展模式。
注册本地法人银行为外资银行搭建了一个大展拳脚的舞台。不过,鉴于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依旧有限的地域布局,外资银行还远未成为主要国内银行的真正威胁。
银行业间竞争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当地的客户和网点。客户的数量、熟悉度、忠诚度以及网点布局,都是银行从事基本业务的能力要素。“中资银行在本土网点众多,与客户联系最广泛,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相反,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情况与当地银行存在差距。同样地,中资银行在走出国门后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曾刚表示。
对于这一现实情况,外资银行也相当清楚。“外资银行虽不会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但其在中国银行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某外资银行高层主管对记者表示,“外资银行始终是在挖掘政策的过程中成长,我们所谋求的就是与中资银行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同时,外资银行有其特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后,大大促进了中资银行服务的改善。外资银行入股、参股中资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国内银行的治理结构,提升了后者的管理水平。
对于外资银行今后发展的预期,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认为,随着中资行增速的放缓以及外资行在中国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未来三到五年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呈现总体稳定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