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1 08:33: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7月31日,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网易经济学家夏季论坛上表示,化解产能过剩是个系统工程,通过财价税金融体制改革,以经济手段调整是治本之策。工信部与金融、财税、土地、环保、节能、资源等管理部门进行联动,掌握并发布客观数据,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让企业把握准确的市场信号——这才是正道。
他还透露,发改委和工信部现正在牵头调研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方案。
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使得投资效益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的下滑。但化解产能过剩,意味着一批企业将被关停,后续缩减产能、处置资产、安置人员等,都不容易。
越淘汰越多
根据国际上通行标准,若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意味着产能出现严重过剩。我国有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如粗钢利用率是72%,电解铝是72%,水泥是73%,平板玻璃是68%,造船业是50%左右。
前段时间,工信部公布了今年第一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涉及19个行业,如炼铁、炼钢、电解铝、焦炭、铅蓄电池等行业,共计1300多个企业。
李毅中在该论坛上介绍,产能过剩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化解了十多年,越化解越严重。“十一五”期间,淘汰了落后的炼钢能力6700万吨,炼铁能力1.2亿吨,水泥3.4亿吨等。现在过剩行业则进一步扩大到19个,前两年大概淘汰了近5000个企业。
如电解铝行业,现实中形成的产能是2765万吨,实际产量是2000万吨;此外,还有1100万吨在建,600万吨拟建。而这2765万吨的产能中,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批的只有400万吨。很多项目,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核定;有些绕开了有关规定,得到了核准和备案。
重化工大项目,能快速带动GDP、财政收入的增长,一直为地方政府所倚重。地方盲目的政绩观、投资冲动,无疑使得产能过剩的局面更加严峻。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指出,现在产能过剩,也跟前几年政府宏观调控思路有关,经济增速一下滑,就放松货币政策,使得大量资金流入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
政府政策实施不坚决也是原因之一。李毅中直言,关掉一个小钢厂,比新建一个大钢厂,要难得多。关停掉一个厂,后续还有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现实中,往往是小厂关停不了,大厂继续新建,造成资源浪费。
政府过多的财税优惠政策,也使得企业起点不一样。李毅中表示,政府的扶持,使得一些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继续存活下去。
经济手段的体制之困
曾有地方主政官员对本报记者提及,几年前,政府告示钢铁行业已经过剩,资本不要随意进入该行业。有一企业主,申请开设一个新钢厂,并表示他只对钢铁行业熟悉,只能以此为生。后显示,该企业主经营钢厂有方,生意很红火。该官员总结到,企业管理、市场决策方面,政府还是少干预。
若交给市场,对于重复建设的行业,促成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途径。但这里却面临一个难题。
李毅中指出,若跨地区兼并,就会带来统计的问题,两个省一兼并,GDP就统计到兼并的省,被兼并的省不统计了。同时,还有税收的问题,兼并以后,税收就交了兼并的企业,原来的企业所在地方就拿不到税。
这些“现实的利益”,使得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不利于产业的融合。许善达也表示,财税体制确实给这些市场行为造成一定阻碍。
他举例道,如三峡电厂因为影响重庆、湖北两省,电厂设在湖北,截坝主要淹没地区在重庆,两省对于税收分成方面,曾争论不已。最后由中央出面协调,按比例进行分成。这个例子表明,跨地区兼并行为,可以通过协商分成比例实现,但双方要达成共识并不容易。
许善达进一步指出,未来应该对税收属地原则作出规定。现在法律上,只是对产权所有者分红的权利作了规定,但对于税收在不同地方政府间的分成,还缺少考虑。
调节之策
李毅中表示,化解产能过剩,根本上还是要通过财价税这样的经济手段来实现。通过资源税的手段,使得资源充分体现其价值;减少地方政府的优惠财税政策,使得企业承担完全的成本。
许善达则直言,资源税改革在不断推动,但改后的资源价格离其真实价格还有很大差距。资源税改革意味着中央让渡利益给地方,这并不容易。再者,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其实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未来也不可避免。
虽然市场调节是根本,但政府也可有所作为。李毅中表示,现在化解产能过剩,多采用规模标准的办法。如高炉,要求低于400立方米的全停掉,企业只需加大产能,增加到500立方米,就能避免被淘汰。未来,应该加入能耗、质量、环保等安全指标。
李毅中还表示,未来主管部门工信部需联合协会,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科学预测产业发展趋势。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及时向市场发布,让企业根据客观的信息,自己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