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5 08:5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奶粉毕竟和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不一样,人吃了没事只是最低要求,本质上,做奶粉和酿酒一样,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加工工艺以及微量元素调配的略微不同,就使得在口感与母乳的替代性上也大不同。
纽瑞滋、德露滋、康维多、贝贝颂、纽贝贝、百立乐、培芝、荷兰朵、金奇仕、倍爱、爱迪生、迈高……你或许是这些“洋奶粉”的拥趸,但若是仔细辨别,这些“外来的和尚”身份却着实可疑,能不能念好“喂养宝宝”这本经,则更要打上问号。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有数百种品牌的进口奶粉,占据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但这几百种洋奶粉中,却有超过九成的来历可疑,在进口国完全都没有销售,均为“中国特供”,也就是俗称的“假洋奶粉”。
“在新西兰随便什么地方———哪怕是一个垃圾场,注册一个奶粉企业,在境外披上‘洋皮’,找一家代工厂,就可以以‘进口奶粉’之名逆袭境内市场。”曾经参与运作过某新西兰进口奶粉品牌进入国内市场的张军(化名),一两年时间内,便在“假洋奶粉”销售中获利数千万元。张军向南都记者透露,每罐100元左右成本的奶粉,可以卖到300元左右。在2009、2010年这样的黄金时代,他代理的“假洋鬼子”奶粉,每年的销售额轻松过亿。“如果严格装罐的话,小孩吃了也不会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也就仅仅是不出问题而已。”
汽配城里的“奶粉总代理”
经过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新西兰渐渐成为众多准妈妈或妈妈们心中的圣地,最大的原因在于这里有“好奶”,蓝天白云之下,悠然吃草的奶牛已经成为这个小国的一张名片。
但其后央视一则新闻让不少准妈妈或妈妈们的心揪到嗓子眼儿。新闻报道,某个品牌的奶粉号称“新西兰原装进口”,然而却是“假洋鬼子”,被点名曝光的,正是不少消费者此前高度信赖的“纽贝贝”。据报道,“纽贝贝”在新西兰当地,包括超市在内的各种零售渠道都没有见到其身影,很多新西兰当地人也从来没听过这个牌子,更加吊诡的是,南都记者按照奶粉罐上标明的地址在新西兰找到这家奶粉的总代理公司,不过这里并不是奶粉代理公司,而是一家修车店,而且据当地人介绍,总代理公司所在地的街区一直都是汽配城,从来没有过什么乳品公司。
“中国特供”大有乾坤
“其实这种奶粉都是‘中国特供’,也就是说,专门造出来只往中国卖的,借着现在大家对国产奶粉的集体非理性,趁火打劫。”张军说。
2009年,国内婴幼儿奶粉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国内奶粉信誉度降至冰点,普通消费者对于进口奶粉的追捧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很多二、三线城市以下地区,美赞臣、惠氏、多美滋等大品牌的占有率并不高。
张军看到了商机,2009年底,他找到一家代理公司,提交了一份在新西兰开办公司的注册申请,按照政府要求,提交了所有的材料,并支付了两万块钱(现在只需一万元左右),四个月后,申请通过,张军前往新西兰开始最重要的一步——— 寻找奶粉代工工厂。
“注册地只要是在新西兰,具体在哪,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重要,哪怕是在一家垃圾场里。”张军在他的办公室里回忆往事:只要找到靠谱的奶粉代工厂,他的这间公司存在的意义就只是为了证明这些奶粉产自新西兰。
事实上,“进口奶粉”里面大有学问,有的写“进口奶源”,有的写“原装进口”,有的是“原装原罐”,各有不同。进口原装奶粉,进口的是国外的奶粉原料,在国内装罐出售;原装原罐是在国外装罐后进入中国的。国产奶粉和进口原装奶粉都在中国操作,有国家要求的Q S蓝色标志,原装原罐的没有,然而,最受消费者追捧的反而是原装原罐,有多个消费者都曾对南都记者表示,坚决不相信在国内装罐的,“在国内装罐的会有二次污染。”
奶粉界的“富士康”
在2010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军登上前往新西兰的航班,不过,跟大部分同机的乘客不一样的是,张军对于机上液晶电视里介绍的新西兰美景无动于衷,在十几个小时的旅途中,他来回地翻看着合同以及之前草拟的商业计划,而当飞机即将着陆,接近地面时从窗户中看见大片的绿色,这个场景让张军开始兴奋起来,他知道,这片绿色的草地上所养着的荷斯坦奶牛,将给他带来巨额的财富。
张军此行的目的,正是与奶粉代工企业谈合作,这家企业名为善腾集团,是目前世界上三大知名奶粉代工厂之一(其他两家分别是瑞士赫尔达夫和澳大利亚塔图拉),市面上很多声称“源自新西兰”或者“新西兰原装进口”的奶粉品牌,很多就是新西兰善腾集团的代工产品,这家公司被有些从业人士称为奶粉界的“富士康”,很多奶粉其实源自这家公司,但在外包装上却根本看不到它的身影。
本来一直处于“闷声发大财”的状态的善腾,随着近几年来,媒体对奶粉的报道增多开始浮出水面,但因其是私人公司,很多资料并不对外披露。有消息称,善腾集团其实在2006年之前从事的是保健品业务,只是在2006年后,随着进口奶粉的日益火爆,开始从事奶粉生产和加工,其投资方甚至有华人的身影。
洽谈很顺利,张军只需要预先支付一笔钱,对方就可以开工生产。“生产出来的大包粉或精粉都能符合标准,其中主要是符合中国的标准,然而,也就仅仅是符合标准而已。”张军解释道,“奶粉毕竟和富士康里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不一样,人吃了没事只是最低要求,本质上,做奶粉和酿酒一样,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加工工艺以及微量元素调配的略微不同,使得首先在口感上,这些标准品就比不上像美赞臣、美素和明治这样成名已久的老牌奶粉,而且在与母乳的替代性上也比不上,因而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症状,但总的来说,只要严格装罐的话,这种奶粉‘标准件’小孩吃了也不会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也就仅仅是不出问题而已,营养成分仅仅达标而已。”
“大包粉”的秘密
在曾从事进口奶粉销售的李明看来,像张军这样选择在国外生产与装罐的方式,已经堪称“业界良心”。“国外的代工厂的质量控制比较严格,用湿法生产奶粉然后装罐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基本都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从代工厂出来直接就是成品,除非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外包装破损,否则不容易受到二次污染。”李明对南都记者说道,“这种方式的成本还是比较高,对有些初始投资较少或者想更快挣钱的人来说,则难以接受,这类通常用的是进口“大包粉”,然后在国内进行加工然后装罐的方式,成本要比在国外生产并装罐的方式至少便宜三分之一,但是,质量控制就不好说了。”
所谓的“大包粉”,就是由鲜奶直接制成的原料粉,除了做婴幼儿配方奶粉,还可以做蛋糕、面包等食品。李明介绍,从国外进口大包粉,然后在国内进行调配加工并装罐,这也是很多进口大品牌在中国的做法,但是这种模式对运输和仓储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譬如对湿度、温度以及无菌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对财大气粗外资大厂来说不难满足,但是对一些以快速挣钱为目的杂牌洋奶粉就不好说了。
“大包粉从供应商处运出,直到进口到国内的仓库,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输,这个过程得保证一定的干燥度,尤其是大包粉的运输多用海运,如果保存不当,很容易受潮或者结块,这对于制作糕点来说,可能问题不大,但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说,这就是要命的。
李明告诉记者,“大包粉顺利报关进口到国内之后,正常来讲,仓库得保证恒温干燥,但是到哪里找那么多恒温干燥的仓库,得花上不少钱。为了省钱,有些牌子的进口奶粉就随便找个干净点的仓库存放大包粉。”
还有些杂牌的进口奶粉就直接在国内建个厂房或者干脆在国内找代工厂,将进口的大包粉进行调配并装罐,这样一罐罐号称原装进口的奶粉就这么出炉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加工调配和装罐,需要有较高的无菌环境,意味着较高的投入,一些黑心的奶粉商,为了尽可能地节省成本,就把这一块省掉了。人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某些奶粉有异物或者杂质之类的报道,就是源于加工环境的简陋。
“加工过程能省,广告宣传可不能省。”李明透露,几乎所有的假洋奶粉都会尽可能地在宣传上下功夫,通常套路是,编造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品牌故事,其中肯定会大肆地渲染其原产地的环境多么优美,奶牛如何健康,风景画是必备的道具,而且时不时还有某些牌子号称自己是“百年品牌”,其实世界上真正做奶粉超过百年的也就荷兰菲仕兰坎皮纳(美素佳儿生产商)等寥寥数家而已。
所有的进口奶粉,在中国海关统计数据里,统统以一个简单的数量词“吨”一笔带过,而所有的真假洋奶粉,在销售时展示给顾客的报关文件里,也只有从保税区发运时的报关单,原始报关单一份也没有,或者以商业机密为由涂抹掉最关键的数据,从而为这些假冒的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提供了大玩文字游戏的广阔空间。
吊诡的是,有多家国产奶粉的高管曾经对南都记者称,现在几百个机构盯着他们,工商每年抽检几百次,然而,对一些进口品牌却宽松得多。
主攻二三线市场
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南都记者,奶粉的主要成分为脱脂奶粉、全脂奶粉和乳清粉,这3种原料的成本占奶粉总成本的90%以上。而这3种进口原料的价格均在10000元/吨左右,即使加上10%的营业税、15%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一罐原装进口的洋奶粉成本仅在60~90元,杂牌奶粉的价格就更低。然而目前在市面上,哪怕是并不知名的杂牌洋奶粉,每罐售价也在300元左右。这类奶粉一般包装精美,外包装上很多都用各种方式宣称自己是来自新西兰或者荷兰等著名奶源地。
这些假洋奶粉的定价如此之高,据张军透露,原因在于两点,首先是前文所述的消费者对进口奶粉的盲目追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南都记者在某二线城市的几个母婴店了解到,国产奶粉冷清清地呆在角落里,几个以“纽”字开头的洋奶粉尽管价格不菲,然而每个月都至少能卖几十罐;其次在于要给经销商和母婴店等渠道留足够的利润,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推销产品,这是最为关键的原因。
“一般的进口奶粉有两个渠道是进不去的,一个是一线城市,另一个是医院渠道。”张军告诉南都记者,一线城市的消费者的信息面比较广,基本就是美赞臣、惠氏等一线进口品牌的天下;医院渠道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一线品牌有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进入门槛较高,小品牌基本想都不用想,比较理想的还是二、三线城市及其更低级别的市场,只要留给经销商和母婴店比较高的利润,他们就有动力主动向消费者推销这类产品,像本文开头所述的梁静所遇到的情况就很典型。
对于母婴店来说,卖一罐一线品牌的奶粉,利润微薄,只能挣十块钱左右,但卖这种杂牌洋奶粉,少则几十块,多则上百,其中的利益驱动,不言而喻。李明告诉南都记者,“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卖个几千万不是什么难事,进来的早一点的牌子上亿的也不新鲜,这样每年扣除掉各种成本,最少还有10%左右的纯利润。”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新出生的婴儿数目为2000万,比2011年增加了400万,正是这些庞大的出生人口,给了各种品牌的奶粉“淘金”的空间。
2008年- 2011年是进口奶粉的黄金时代,“那几年不管什么杂牌奶粉,只要是进口的,基本不愁销路。”张军透露,随着越来越多的洋奶粉进入中国,对于假洋奶粉的揭露报道也慢慢多起来,例如纽瑞滋和纽莱可等,在中国畅销了几年,消费者才发现其实是“中国特供”。有些进来的早的品牌此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开始洗白自己,通常用的手法就是在国外建厂或者收购某个公司,以此证明自己是“根正苗红”的进口品牌,例如澳优乳业,重金在荷兰收购了一个奶粉加工厂,然后推出一个号称百年品牌的牛奶客,实际上就是之前的纽莱可换个马甲而已。
“新西兰奶粉”成重灾区
目前中国每年的进口奶粉都在加速上升,其中80%都是来自新西兰,很多奶粉从业者都表示,这里面已经牵扯了太多的利益,有时候新西兰政府还会站出来为某些品牌的洋奶粉背书。
就在今年4月,一个叫做“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出口协会”的组织在北京表示,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声称来自新西兰的婴儿配方奶粉多达200多个品牌,但是真正新西兰本土企业的品牌并不多,目前也只有6个企业的20多个品牌销往中国市场。
协会负责人当时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有不少国内的个人或公司到新西兰注册品牌,这种形式中,有在新西兰当地选择奶源,委托当地企业严格加工并只销往中国的品牌;也有注册商标后,不清楚是否使用奶源地的品牌,打着新西兰奶粉品牌‘山寨版奶粉’的旗号,前者从质量上讲应该没有问题,但对后者就很难判断。目前中国市场上这种打擦边球标注为‘新西兰奶粉’的品牌特别多。”
出人意料的是,新西兰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初级产业部(M PI)在4月19日紧急发出声明,指出“从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奶粉中,并不是只有上述协会成员所生产的产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新西兰奶粉”。“新西兰配方奶粉出口协会”并不代表新西兰政府立场,同时也不能代表新西兰国内主要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西兰本土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份额排名,占有率在0 .5%以上的生产商中无一是“新西兰配方奶粉出口协会”的成员。
“只要奶粉不在新西兰市面上卖,只要通过海关的检验检疫,实际上也没什么人管你。”张军认为,出口国政府的默许与鼓励,实际上也是市面上‘新西兰奶粉’泛滥的原因之一,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对于食品的监管非常严格,然而,因为这些洋奶粉只用于出口贸易,就不受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监管。
国产奶粉之殇
一边是“假洋鬼子”奶粉的泛滥,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奶粉的日渐式微。王丁棉告诉南都记者,目前,洋奶粉在一线城市所占的市场份额在85%以上,甚至连洋牛奶近年来也大举进攻中国市场,与洋奶粉形成合围之势。很显然,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信任,认为国产奶不安全。
王丁棉认为,此前国内奶粉安全事件太多,太密,太触目惊心。9年前的大头娃娃事件、5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加之后来频频发生的汞超标事件、黄曲霉素M 1事件、β-内酰胺霉(解抗剂)亊件、涂改已过期产品的生产日期事件、消毒液外溢事件、学生奶中毒事件等这些核能聚变,带来了信任危机的总爆发。
“2008年之前,全国10余万个收奶站完全处于自由无政府状态中运行,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对它们实施监管。你想想会有什么状况和结果发生?这些收奶站当中,有人从奶农的手中收购一吨的牛奶,但当他再把牛奶交售给乳品厂的时候,却变成了3吨,这难道不是监管失控的罪过?”王丁棉说道。
卫生部于2010年曾公布了修订版的生乳标准,其中多个指标比修订之前要低,从而引发争议。2012年1月20日,河南消费者赵正军要求卫生部向社会公开乳业国标定制过程中的会议纪要,遭到卫生部公开的拒绝后,赵正军将卫生部告上法院。同年10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要求卫生部于法定期限内对赵正军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予以重新答复,至今仍未有下文。
20 10年4月,卫生部发文公布的《生乳》(G B19301-2010)等66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生乳收购中每毫升细菌总数提高到了200万个,而每100克生鲜乳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美国和欧盟的标准,菌落总数是1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在3.0克以上。因而此前这份标准曾被乳业专家王丁棉斥为“史上最差标准”。
赵正军称,他要求卫生部公开会议纪要的原因,是为了搞清“新国标是不是被企业绑架了?”他注意到,在2010年出台的新行业标准中,没有关于起草人的具体介绍。而卫生部则回应称,赵正军所要的会议纪要属于过程性信息,一旦公开,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增加行政管理工作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王贞照、王永康,徐文芝、李光华等上海多位养牛退休专家实名写信质疑了新国标的起草人。在联名信中,专家们写道“我们确实不知道这新国标何时发布,何时执行,是由哪家单位执笔(或那些专家参与起草)?例如:1986年《生鲜乳收购标准》(即老国标)中每项标准都有某机构或某人执笔,比如许多是由黑龙江研究所、上海食品卫生检验所和上海乳品二厂的工程师王某某,都有具名。那么这次新国标的出处是何方圣人?哪个研究机构?”
王丁棉向南都记者透露,新国标的定制最早从2007年的时候就陆续开始了,但以前一直是卫生部、国标委和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在操作,地方乳协根本不知道,后来知道也没有受邀参加讨论,无奈之下地方乳协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来提出各地的声音和反对意见。
“最后大家才感觉到,所谓的国标讨论根本就是走形式而已。我们以地方奶协的名义提了很多意见,但最后我们一对照新国标,发现根本没有接受地方的意见。地方连发言机会都没有。”王丁棉补充道。
而与会的另外一位乳业专家魏荣禄则表示,当时与会专家上午还把生乳蛋白质最低值每100克定为2.95克,细菌总数定为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而下午卫生部就把蛋白质含量下限从2 .95克降到2.80克,菌落总数上限已改为每毫升200万个。
有不愿具名的与会企业人士则对南都记者透露,当时他们提出的蛋白质含量的最低值也是2.95克,其他项目提的数值也比现标准要高,所以不存在所谓的“绑架”问题。另有业内人士则直言不讳称,以中国目前的生乳生产的现状,武断地向欧美标准靠拢不过就是“大跃进”而已,而且以目前的监管现状,即使设立欧美那样的高标准,监管不到位还是沦为一纸空谈。
【链接】
新西兰奶粉为何“无处不在”?
我国目前的进口奶粉,至少有80%来自新西兰,市面上各种牌子的进口奶粉,也以号称新西兰进口的居多。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共进口奶粉57.29万吨,同比增加27.44%,进口额19.27亿美元,同比增加17.13%,其中从新西兰进口495,280.93吨、美国18,602 .10吨、澳大利亚16,497.25吨、欧盟34,709.48吨。另外,今年1月28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我国进口企业已进口新西兰固状和浓缩非固状乳及奶油(以奶粉为主)75367.401吨,超过了2013年71060.895吨的特保措施触发标准,因此自1月29日起,将对上述农产品按最惠国税率征收进口关税。据海关总署相关公告,自我国2009年对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实施特保措施以来,我国进口新西兰奶粉触发该进口标准的日期越来越提前。今年固状和浓缩非固状乳及奶油类的进口达到特保措施触发标准,则提前到了1月末。
新西兰奶粉“无处不在”的主要原因是欧洲限产,以及新西兰对乳制品出口的依赖。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对南都记者透露,欧盟牛奶产量极不平衡,27个成员国中的10个牛奶产量较低,但荷兰、德国等国家却产能过剩。为确保欧盟各成员国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均衡,欧盟委员会对牛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都规定了各国的最高生产配额,通过限制农产品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根据目前计划,欧盟牛奶生产配额从今年起将每年提高1%,直至2015年3月31日完全取消。
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荷兰和其他5个欧盟成员国处以高额罚款,理由是这些国家生产的牛奶超出了牛奶生产配额,罚款总金额达7900万欧元。欧盟委员会认为,这6个国家的农场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生产的牛奶超过了生产配额限度,即28.3万吨。
此外,欧洲本身生产的牛奶大部分都会做成鲜奶或酸奶、黄油、奶酪等奶制品供应本地市场,制作成奶粉用于出口的只占很少一部分。
但新西兰则不同,地广人稀,处于畜牧带,适合奶牛养殖,乳业目前已经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出口产业,近年来每年的出口额都超过120亿新西兰元,其中,中国对乳制品尤其是奶粉需求已迅速成为推动新西兰外贸部门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年中国婴儿配方奶粉中被发现有三氯氰胺后,新西兰的乳制品出口得到了明显提振。新西兰目前的乳制品出口占到全球总量的25%左右,而在2001年这一比例只有5%,目前新西兰的大部分出口乳制品是销往中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于2011年一跃成为新西兰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之前,中国在新西兰的贸易伙伴中排名第四。
统筹:刘斌 汪小星
采写:侯睿之 实习生 褚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