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0 08:40:00 来源:山东商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新白领标准》出现之后,引发了网友们的热切讨论。其中最多的,莫过于现实收入与“标准”收入的巨大差异。然而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达到收入标 准的白领们,却因为其他原因而对“白领”这一称呼产生了一种厌倦感。在诸多人的不“白”之怨背后,“白领”这一阶层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新白领标准引发吐槽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份《新白领标准》的帖子,引发了诸多网友的吐槽。
记者注意到,在这份分为十条的《标准》中,其中第一条成了众多网友们吐槽的主要对象,即“月薪2万元以上”。不少被周边亲友认定为“白领”的网 友们都表示,自己的月收入与标准上相差太多,甚至有了“一夜之间变蓝领”的说法。“其实这个东西早在几年前就有了。”省城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长海(化名) 这样对记者解释:“大概是两年前吧,网上就曾流传过这样一个关于白领的标准,但是我记得那时候的月收入标准是5000元。”
本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其实类似的《新白领标准》早在2010年时就已经出现在了论坛上,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关于收入的标准曾有过一定的变化。
除此之外,关于白领的标准定义,也曾在网上多次引发过媒体和大众的讨论,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白领工资标准”事件:2007年,有网友在网上 以社科院的名义发布了《社科院公布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的假新闻,随后被多家网站引用转载,并且一度引发了诸多争议,最终使得社科院不得 不发声明澄清此事。“但是这件事儿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于白领身份的焦虑,即使是最近几年的关于白领标准的争议,也是因为这种焦虑而形成的。”复 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这样表示。
样本调查 败在“白领标准”下的“白领”“你见过天天晚上为工作愁得失眠的白领么?”在谈到最近网上热传的《新白领标准》时,某银行的员工大今(化名)这样对记者表示。
今年28岁的大今在银行工作了四年,而且是其所在银行分行的业务标兵,“我承认,我现在每月的纯收入超过了两万,也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每天工 作是典型的朝九晚五,但是我真的不觉得自己就是白领了。”如今的大今,每年都要为自己的存款任务和放贷任务忙活,“每天挖空心思的就是找一些关系帮忙做任务,一点也不快乐。”
在网络上爆出《新白领标准》时,大今曾一一对比过,在月收入、房子、车子等方面,他都能够顺利的达标,但是却败在了“固定的朋友圈子”里:“我 确实也有自己的圈子,但是我觉得我的圈子里,更多的是一些客户,每一次跟他们一起应酬,想的总是工作,根本没时间跟大学同学或者发小聚会。”
虽然同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大今一直觉得自己压力太大:“一想起自己每个月的工作任务就发愁。”
与大今有着类似感受的还有小娅(化名)。1982年出生于济南的她,如今是北京某品牌地板的销售经理。大学毕业后,小娅就来到了北京,做起了北 漂一族,在经过快十年的打拼后,小娅如今已经是其公司销售部门的主力,每个月都会卖掉上百万的地板。“月薪也确实两万了,但是败在没房没车这一条上。”在 前几年社会上掀起的“逃离北上广”运动中,小娅选择了坚持:“其中一点主要是想看看房价会不会便宜一些,然后在北京买套房子,找个老公。”不过遗憾的是, 如今一说起房价,小娅就咬牙切齿:“二环以内的房子每平米十多万,我觉得这辈子我是没机会在北京买房了。”
由于没有房子,因此小娅总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想到自己在这个城市是漂泊的,没有家的感觉。”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新白领标准》出现在网上之后,基本上引发了网友们一面倒的“吐槽”,其中对于收入不满的人基本上占到了一半以上,而被房子、汽车、闲暇时间挡在白领之外的人也不在少数。
专家解疑 是否白领,和收入多少并无关系不管是在20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白领工资标准”,还是如今的《新白领标准》,其最引发人们关注的焦点,莫过于“白领收入”问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李路路在谈起这个问题时对记者表示:“其实在我们社会学领域来说,白领更多的是指它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而跟收入并无关系。”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今不少技术工人的月薪已经超过了白领,“比如说前几年南方曾经出现过技工荒的问题,甚至可能是现在一些一线城市的普通工人,其收入也超过了二三线城市的白领。但是在我们社会学的阶层划分中,这些工人属于中等收入阶层,而不能算白领。”
根据米尔斯对于白领的认定标准来看,所谓的白领,是指受雇于老板,但是同时又具备支配权和管理权的人,“工人也受雇于老板,但是他们并没有管理权或者支配权,因此如果从话语权或社会地位来说,白领是要高于工人的。”
此外,李路路还告诉记者说,近年来国内媒体和大众对于白领的关注比较高,因此很多人希望可以完整清晰的定义“白领”的概念,“那么我对于白领的 看法是:首先从职业性质来说,是非体力的;从收入上来讲,是社会的中等概念;从生活方式解释,这个群体比较前卫、潮流、有个性。这三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才能 完整地定义白领。但是白领并非是一个界限清楚的族群,虽然它以我所说的三类职业性质为核心,但在界限上很模糊,所以这才有了很多争论。”
名词变迁“白领”一词曾受限制说起“白领”一词的来历和变迁,谢遐龄有着深刻的体会。“白领”一词最早是从1928年启用的,当时的西方社会因 为进入工业化社会,而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以脑力劳动为主,基本上很少从事体力工作,并且掌握着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收入要高于工人阶层,但是却同样被 老板所雇佣。“其实这个时候,白领已经在社会上出现了,但是当时并没有社会学者对这一阶层进行科学的定义。”谢遐龄表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50 年代初:“美国一位社会学者米尔斯出版了一部著作,就叫《白领》,而这部书也宣告了一个新生的中产阶级已经悄然降临世界。”随后,国外的社会学者们开始逐 渐的对白领这一特殊人群进行调研。
而在上世纪80年代,白领一词也经由香港传入内地,并且在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开始出现:“但是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白领往往被看作是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又往往被人们等同于资产阶级,因此在很多时候,白领这个词儿是不能提的。”
谢遐龄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他曾以白领为目标做社会调查,但是课题的名字还不敢用“白领”这 个词,怕有人不明白,而是用“城市里的新兴管理人员”来代替,而即使是在2000年之后,这个词一度还带有某种程度的禁忌:“大概就是在2000年之后的 某一年里,曾有媒体来采访我,谈起了白领,但是他们也表示,我的内容是可以公开的,但是不能出现白领一词。”
但是在谢遐龄看来,当时虽然对“白领”一词有所限制,但是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状态已经在当时深入人心了:“我记得我曾问过很多我的学生,毕业之后做什么,很多人都回答做白领,整天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挤地铁或公交上班。那时候觉得这样的人是很牛的。”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白领始终是精英的代名词,但是在2005年之后,白领逐渐的从精英转向大众化。“两个原因,一个是房价问题,再一个 是大学扩招问题。”谢遐龄表示,过高的房价曾一度让不少白领有些心灰意冷:“买不起房子的挫败感,让他们逐渐的不再认同自己的白领身份,另一方面,由于大 学扩招导致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白领的收入开始下降,最终导致了白领如今逐渐的大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