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5 08:29: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中国老龄化进程愈来愈快,养老作为一门产业,也在风起云涌中成型。然而,从北京养老院的调查情况来看,其现状堪忧。在养老市场化、养老产业化的口号下,养老这一本该政府大力作为的民生问题,已经隐现出“需求、供应、价格”的死结。
记者通过在北京的调查发现,在当前的机构养老中,一方面存在着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总体上40%左右的床位空置率。这看似荒诞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尴尬?
想涨价又不敢涨 民办养老机构举步维艰
观现实,看未来。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调查了京城多家养老院,发现整个行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几乎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多的质疑。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未来怎样养老?
民办养老院贴钱运营床位40%以上空置
据了解,目前具有北京市户籍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251万,约占户籍人口总量的20%。按照国际水平,在机构集中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一般为4%,因此本市需要有10万张养老床位才能满足需求。但是目前北京市的养老床位不足9万张,床位缺口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在未来40年的时间内,床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与床位缺口相比,北京却存在4万张左右的空置养老床位,这一空置率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人身险管理中心总经理宋海英谈到她对北京民办养老机构进行调研时不无感慨,她告诉记者:“都说养老难,难在哪里?有些养老机构进不去,但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了相当的高位。”
位于北京市东四环的嘉德老年公寓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基础设施来说,都算不错,并且在养老领域经营多年。该院院长王岩向记者介绍称,目前拥有床位360多张,老年人的入住率在90%左右,而一般这种规模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能够达到70%以上就差不多可以实现收支的持平。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嘉德老年公寓并没有完全摆脱收支困扰。王岩表示,“我们的成本压力很大很大,一到月初就要为员工的工资攒钱。”
据了解,在民办养老机构中,嘉德老年公寓的经营状况还算不错,相当一部分的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甚至有些养老机构只有几个老年人入住,贴钱运营已经是业内常态,尤其是对于新成立不久的民办养老机构来说,更是如此。
诱人的政府补贴 政策实施尚需落实
针对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压力较大的现状,为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北京市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说新建床位补贴、老年人入住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补贴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
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2013年,北京市社会力量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阶段支持标准,由原来每张床位8000元-16000元的市级支持标准提高到2万元-2.5万元,并且区级资金还要按照1:1的比例配套支持,这就意味着社会力量建设一张养老床位将会获得4万元-5万元补贴;运营阶段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收住一位老人1个月200元-300元标准提高到300元-500元。
再加上配套的水、电、气、相关税收等政策优惠,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大。但是,市场对此似乎并不“感冒”。王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政府的补贴在我们的运营成本上起不了太大作用。”
记者在对京城多家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中发现,政府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市场促进作用不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落实力度较低,以新建床位补贴政策为例,绝大部分养老机构无法获得。包括寿山福海养老院、十三陵温馨老年公寓等民办养老机构的佼佼者,都没有能够享受到新建床位补贴,其他的的民办养老机构就更难获取了。
一位多年从事养老事业的知情人士称,目前还没有听说哪个民办养老机构获得过政府关于新建床位的资金补贴,因为所需证件比较多,门槛比较高,尤其是对土地使用相关证件的限制比较严格。
未来如何脱困:不敢轻言说涨就涨
流失率高、招工难,是养老机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据宋海英介绍,由于公立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都有事业编制相对稳定,而民办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保障水平较低,流失率达到40%。
按照市场规律,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缺口较大,工资上涨理所当然。目前,北京市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的工资一般可以达到3000多元每月,如果按照每1个养老护理员照顾5个失能老人来计算,平均摊到每个失能老人身上的费用就高达600元每月。用工成本的快速上涨,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养老机构成本的增加,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在受访中均表示,将会根据成本变化调高入住价格。
上调价格是不是能够真正缓解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压力?现在来谈,似乎为时过早,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很多民办养老机构也显得有些迷茫。
记者在嘉德老年公寓中看到一片尚未完工的毛胚房,里面没有一个工人也没有一台机器在作业。王岩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称,这个本来是二期工程,计划再建300张左右床位,但是由于没有资金,只能暂时搁置,什么时候能够复工需要看什么时候能够有钱。“床位建设补贴我们没有拿到,涨价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今后还怎么建啊。”
面对床位的高空置率,涨价对这些民办的养老院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易说涨就涨的事。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
公立民办不能搞分化社会资源应“雨露均沾”
公立还是民办?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形式泾渭分明。其中,公立养老机构享受着政府在土地、人员、运营等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几乎可以实现零成本运营,而民办养老机构享受到的补贴却微乎其微,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主要力量?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
他认为,要想解决养老难题,民办养老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均分社会资源,“雨露均沾”,公立、民办共享,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养老才是出路。
目标任务完成难度大
NBD:按照民政部和发改委之前提出的,养老床位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到2015年要增长到30‰。目前现状怎样,能否完成这个预期目标?
闫青春: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4.3%,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900万人,增加了0.6个百分点,但是整个养老床位的增长数和老年人的增长数却不相匹配。
我们推算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达到2.2亿,要达到这个时候的30‰就是663万张床位,还要增长280万张。从床位建设投入上来看,按照全国统算,东部发达地区养老机构建设一张床位的投入大致是30万~50万元,中部是20万~35万元,西部是8万~20万元。即使取比较低的建设投入数据,按照10万元一张的床位建设费来计算,也还要投进2800亿元才能完成280万张床位的建设目标,一年要900多亿元。
但是,按照目前所能支配的财力、物力,完全靠政府的力量肯定完不成,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如果我们的支持、配套政策跟不上,没有新的制度和办法出台的话,要想完成这样的目标很困难。
NBD: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提得比较多。这两种养老方式,目前情况如何?
闫青春:从社区、居家养老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老年人更多地在家里居住,由社区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照顾。但现实问题是,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乐观,全国的城市社区平均下来,只有30%~40%的社区建设有比较完备的养老机构设施。
至于农村,状况更不好,除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村委会建有一些养老设施外,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的空白点很多,特别是西部边缘地区的农村,估计连10%都不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居家养老都比较困难,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要想完成既定目标,十分困难。
政府应广撒“胡椒面”
NBD:现在养老各方面形势都比较严峻,从养老机构建设来看,您认为政府应该如何做呢?
闫青春:各级政府不仅要加大投入,还要改变资助的投入方式和经办方式,转变政府职能,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
所谓民办公助,就是用政府的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来办养老机构。比如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出台了一些政策,资助社会建设床位,北京每张床位资助1.2万~1.6万元,上海资助2万元,这样相当于政府用原本建设一张床位的钱,来资助社会建设更多张床位,使得政府有限的资源发挥放大效应。
NBD:目前政府在鼓励养老机构建设方面的投入与扶持政策不算少,为什么难见成效?
闫青春:政府办的养老机构既帮助盖房,又补贴运营经费,与民办养老机构相比,几乎是零成本竞争,形成了不平等的二元竞争体制。
现在还出现了新情况,由于享受大量的政府资源投入,公办养老机构越办越奢华,导致真正需要扶持的老人,因支付不起高额费用,越来越难以进入公办养老机构。另外,从政策源头上看,虽然有相关政策的出台,但是真正落地的不多。
养老不能全靠政府
NBD:按您所说,公立养老机构过多的资源优势,反而是阻碍了养老事业的扩大发展,如何进行变革?
闫青春:从改革的角度来看,第一是政府的资金应公平地资助社会力量,帮助社会力量解决问题;第二是公办民营,通过改革改制,盘活之前公办养老机构的存量;第三种是公建民营,在建设中由政府出大头,负责检查、监督,真正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并向社会力量招标。
在发展增量的时候,政府应把持住一条,政府不办或者少办,尽量发挥社会力量;另外,对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明确改制、改革,政事分离,推向社会,使现有的存量发挥更大的效应。
NBD:现在一些网友在网上提出“以前养老靠政府,现在养老靠自己”的观点,您怎么看?您认为政府在养老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闫青春:从经济收入保障的角度,过去我们都是子女赡养老人,但是,计划生育之后,独生子女增多,赡养老人的压力较大,因而政府设立了养老保障,提出为老年人发放养老金。
从养老服务保障上来看,在经济收入领域政府应给予充分的保障,在服务领域应该把服务当商品,按照市场规则去运行。
养老不能完全靠政府。我们整个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都是由政府、企业、集体及个人家庭共同承担。如果说政府不管养老了,就有问题。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
养老院存在“公私”贫富不均 公立机构需回归市场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由于受高龄、失能、空巢等因素影响,机构养老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北京是我国社会老龄化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具有代表性。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
一床难求与公办民办无关
NBD:我们了解到,北京的一些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都是一床难求,而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却无人问津,为什么呢?
李红兵: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以公办和民办来区分,不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都有一床难求,或无人问津的情况。比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以下简称一福),是大家讨论的公办一床难求的焦点,准确地讲,一福并不是标准的养老机构,而是社会福利机构,以前只接受国家优抚的老人,接收政府兜底的服务对象,它所有的人员、运行本身都享有政府补贴。但是,这些年已经向全社会开放,开放后入住老人实际上享用的是之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价格。
而位于昌平区的太阳城银龄老年公寓,是属于民营,在养老层面上也非常抢手,可谓一床难求。因此,一床难求和公办还是民办没有直接关系。
NBD:那么,您认为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李红兵:总体来说,现在空床率比较高主要是集中在乡镇的敬老院,即原来的社会福利机构,目前面对的难题比较多。除此之外,另外一部分就是不能解决失能问题、区位较偏等,因而空置率也比较高。
具体来讲,第一是跟区位有关,也就是所谓的就近养老的概念;第二是与服务能力有关,我们很多养老机构并不具备接收失能老人的能力,失能老人对于养老院的需求恰恰是一种“刚性需求”;第三是做好细分,找到自己的发展主题,通过独特的主题,吸引老年人入住。
公立养老机构要回归市场
NBD:您提到了一些公立养老机构出现了畸形价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不平等”竞争问题呢?
李红兵:我们准备对于公办的养老机构实施改革,建立比较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让真正投到养老上的成本与真实的需求相作用,具体反映成一个真实的价格,以这样较为准确反映市场需求的价格,吸引市场要素重新配置,让社会力量有内在动力参与养老床位的建设和运营。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养老机构,都应回归到市场层面,按照市场的规律和方式运行。
NBD: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兼顾好特定补贴对象? 李红兵:养老是一个社会参与问题,存在着供方和需方,需方不仅仅是老人一个人的概念,是和老人的子女家庭,和老人以前给社会所产生的贡献相关联的。子女给多少支持,这是一个社会传承的问题,老人带给社会的贡献是多少等问题都应该考虑进去。
我们想让它逐渐回归到这样一种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原来公办的养老机构,进行公办民营,把原来添加在里面的政府补贴部分,一是剥离出去一部分,把应该贴补的部分进行透明化,另外是贴补到真正政府兜底的对象上去。
主要保证刚性养老需求
NBD:北京为什么设定只有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目标?
李红兵:从欧美等国家这些年解决养老问题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养老机构不是所有老人都需要入住的。应该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具备自理能力或半自理能力的时候,进行社区养老或者家庭养老,它的核心是家永远是最好的。
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中,大约有14.3%是进入到失能状态,其中,真正重度失能,包含一些老年痴呆、特别高龄但家中完全空巢、失独的老人,我们测算是在4%左右,意味着他们在家庭当中没有办法解决其养老问题,这是刚性需求。
重视发展养老护理员
NBD:养老不仅是机构、床位的问题,很多养老机构面临巨大的招工压力,政府部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李红兵:首先是让养老护理专业化,目前北京的养老护理员已经超过85%是持证上岗,持证上岗率有望今年动态实现100%。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给机构提供从业人员的培训经费,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积极做的事情。我们要使它成为一个社会职业,就是在我们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专等这样的体系里产生相应的毕业生。现在我们已经在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社会管理学院等开展相关工作。
NBD: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填补用工缺口,政府会否考虑采取一定的政策补贴?
李红兵:养老护理员今后的市场需要会越来越大,需要通过市场慢慢调节,找到一个平衡。政府将努力支持针对个人的技能培训所产生的费用,不断完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将养老护理员的服务能力和机构的服务标准联系在一起,用标准来反向实现物有所值。同时,家庭养老是整个养老的基础,家庭养老服务的主体是来自于子女和周边的亲人,我们其中一项培训的方向就是将子女或者是赡养者也纳入培训,这是带有亲情的最好的陪护者,从社会上来讲,这又是相对成本最低的。
(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