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9 09:51:00 来源:映象网综合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人文与社会译丛:学做工
内容推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作者简介
保罗·威利斯,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文化民族志教授,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1977年出版《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众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讨论如何用民族志如实展现“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保罗?威利斯,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文化民族志教授,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1977年出版《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众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讨论如何用民族志如实展现“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精彩试读
中心与边缘:保罗•威利斯访谈
1969年到1981年,保罗•威利斯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那里,他于1978年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Profane Culture),研究的是嬉皮士和摩托骑士的亚文化。他最有名的著作是1977年出版的《学做工》,这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民族志研究,讨论的是英国一间教室里的工人阶级男性气概的形塑。他还在青年政策领域集中发表了大量著述(1986; Willis et al. 1988; Willis et al. 1990)。他最近的著作是2000年出版的《民族志的想象力》(The Ethnographic Imagination)。他还是《民族志》(Ethnography)杂志的创始人兼高级编辑。
作为人类学的学者,我们做这次访谈的动力主要是一种非学科性的好奇心。英国人类学曾对“它”的方法论在同源学科内表现出一种刻意的忽视,但是后来转向了一种政治化的运用。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变?为什么一系列起始于伯明翰大学文科大楼外面一座灰皮活动小屋的辩论,至今仍被当作传奇而为人津津乐道?这个访谈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两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感,让我们知道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研究出版工作之外的日常行政和学术活动。人们很少承认的是,“中心”内进行的教学活动,比如研究生主导的、相互协助的工作环境,实际上构成了日后理论创新的前导。要教室里的权力关系和学习的政治依旧被当作是学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这种情况就不太可能改变,即有一些工作就是不太容易获得承认。
我们于2000年5月在保罗•威利斯的家乡伍尔弗汉普顿市与他交谈了一整天。那个地方被称为“黑郡”,作为工业革命的摇篮,它继承了“黑乎乎”的传统,故得此名。你现在看到的这份合力完成的文稿,正是来自于我们那天范围广泛的谈话。那些话题既有(通过对形塑地方政府政策的可能性的乐观讨论而展开的)对他自己生活故事的个人反思,也有对人类学和学术界当代趋势的一些尖锐评论。我们按照三个大主题对这次谈话的内容进行了编辑和归类:“童年和教育”、“教学和研究”、“民族志和理论”。保罗最近经常将自己描绘成一个“知识上的破坏者”,而在这次对话中,我们也能不时感受到他自己打破偶像的气魄。不过,这种打破偶像的行动在他那里是一以贯之的。不管知识界的时尚如何变幻,他始终坚持一种人文创造力的模式,同时承诺要将理论与政策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他为充实的学术生涯树立了一个勇敢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