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映象网首页
微读节气:"三联生活周刊"朱伟最新力作

2012-12-31 09:37:00 来源:映象网综合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微读节气》

  《微读节气》

  内容简介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必备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头画面感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美妙,使洗练、大气的文字有了水墨似的画面效果,而这些画面其实就在我们每天有滋有味的日子里。

  《微读节气》是作者两年来对天气、草木变化的细心观察与亲身经历,集实用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是一本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资深媒体人,现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等。

  精彩试读

  这本小书是我利用微博这个传播工具,兴趣于古人时节认知的结果。

  我是2010年8月,被新浪老沉与《新周刊》的封新城蛊惑而开的微博。当初是好奇于这样一种新的即时传播方式,我的兴趣在,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否激励自己利用碎片时间,做哪怕是点滴的知识积累。我钟爱顾炎武那种日日求知的治学方式,曾因此开过借用他《日知录》的博客,最后因舍不得时间而被废弃。微博的好处是,140字相对降低了消耗时间的台阶;且140字的限制,由繁至简,在我看,反而是对回归传统中国文字表达的一种逼迫。古人写景、记人,都是寥寥几笔,情状便能跃然纸上。

  于是就有了我的微博写作,严格说,一种微读书笔记而已,满足的是我自己的好奇心。被传播是一种激励,在被激励下,两年多也写了三千多条,节气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本小书之所以选《微读节气》这个书名,就想突出“读”字——古人留下的节令,随读随想随记,笔记,本来也是古人传下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农耕社会的节令,对沉浸在现代生活中今天的我们,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有不少人认为,它们沾满尘土,是一种腐朽。一百多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以西学为坐标,曾不断地摈弃鄙视它们而求进步。而我恰以为,人类在工业革命高歌猛进两三百年后,面对已被破坏得满目疮痍的环境、已被磨砺得遍体伤痕的心灵,面对本质上已经越变越简陋的生活质量,是否该重新检讨一下我们被进化论操纵的生活方式?

  如果能有这样一种心态,那么,重新审视我们古人的生活态度,节令可能是一个有趣的窗口。从春到秋到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鸡犬互为鸣吠,四时自然成岁。人在天地荫庇哺育下,随季与草木鸟兽和谐共生。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日月、星象、草木生长周期、候鸟迁徙的时间,珍贵就在这四季循环更替的天地万物关系中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认识论。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中吟花弄月,又随季发展出一整套诗意化的生活方式,诞生出大量的诗词歌赋,使本来平常的一个个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无论朝代更替、即使兵荒马乱也不被影响,一代代人复归为泥土,又一代代诞生,它们就支持着一个伟大的民族,有滋有味地生生不息。

  这样看,它们当然就重要了,它系着我们的血脉,并一代代不断贡献着文明的成果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日子。再激进的批判者也无法脱离这个环境,因为你是个中国人。这就足够了,这就是重新认识时节中的认识论与生活方式的意义。

  这本小书,不过是接近它的一种努力。我们自以为已经认清的东西,其实不一定是真理;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我们自以为荒谬的东西,其实也不一定是荒谬。以此观点,就变就了这么本也许对一些人还有用、一些人觉得还有趣的书。这次整理,发觉微博因随意而难以系统,因此而作了一些补充。

  是为后记。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0条)

      发表评论

      映象网>> 热卖频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新闻|财经|娱乐|女性

      教育|旅游|图库|社区

      帮助 - 广告 - 友链

      导航 - 收藏 - 顶部

      映象网手机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