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2 08:50:00 来源:上海青年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文坛名家多有“大社控”。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已经或即将出版的名家新作,大多选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这类大社推出,“要出书找大社”已成名家的一种共识。相比之下,小社和民营书商虽渴望在名家盛宴中分一杯羹,却难免越来越边缘化。
业内认为,要改变名家的“大社控”,小书商必须从提高业务素质抓起,真正赢得信任。
很一致:
文坛名家多有“大社控”
今年1月,贾平凹推出了他两年内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带灯》。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贾平凹对于出版社的选择,读者一点都不感到意外。他前一部小说《古炉》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而古炉前的两部小说《秦腔》和《高兴》则出自作家出版社之手。贾平凹最富争议的小说《废都》的解禁重出也是由作家出版社操作的。贾平凹只在人文社和作家社之间“摇摆”,这就是他的“大社控”。
今年早已被业内称为一线作家新作的“井喷之年”。但显然,文坛再热闹,中小出版社也是连口汤都喝不到。
苏童“香椿树系列”的新作要于5月发表,但小说版权已经被作家出版社拿去。他的上一部长篇《河岸》则是人文社囊中之物。王安忆《众声喧哗》等中篇集8卷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定于本月出版。她的前两部重量级长篇《启蒙时代》和《天香》都交由人文社出版。
此外,韩少功蛰伏多年之后的新长篇《日夜书》花落上海文艺社。马原“二十年磨一剑”之作《牛鬼蛇神》给了上海文艺社,而他今年将出版的最新长篇《纠缠》则给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为国家级大社,人文社和作家社的影响力自然不必说,而上海文艺社和北京十月社虽为地方出版社,但在文学出版方面也都是老资历的名社。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为名家多有“大社控”,所以近年名家新作的出版十之八九被这些大社垄断。
很焦虑:
小书商渴望分名家盛宴一杯羹
一方面大社很忙,一方面则是中小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公司很空。小金所在的一家民营公司几年前就设立了“文学出版编辑室”,当时老板说这个编辑室以出版名家新作为主。
但辗转和名家接触时,小金发现很多名家都敷衍了事。有一次,一位名家被小金逼急了,甩出他为别人写的一叠序言文稿,“要出就出本《序言集》吧”。可是这些序言,多为吹捧之辞,出了也没人买的。
“我觉得,这些著名作家对中小出版社和民营公司有一种天生的不信任。其实他们的作品交给我们做,未必会比那些大社差。”小金说,因为他们的“文学出版编辑室”不被名家待见,现已转而出版流行读物了。
记者了解到,为获得名家关注,有些小书商甚至提着钱去找名家,谁料此举让名家更为反感。于是,在这场名家盛宴中,中小出版社和民营公司越来越边缘化。他们渴望分一杯羹。
一位北京书商曾对本报记者坦言,他不否认想出版名家新作有赢得利益和名气的考虑,但更多是想借此锻炼编辑队伍素质。“有的编辑在我这里从进社到离开,连一本名家的书都没编过,只编过不痛不痒的读物。这对他们而言是遗憾,更是浪费时间。”
不过名家也有他们的苦衷。有一位名家曾私下对记者说,不是他不相信中小出版社,而实在是不敢相信。这位名家曾将一本散文集交给某书商出版,结果他通过一些渠道发现这个书商隐瞒了印数,找对方理论,却翻脸不认账。“所以虽然有时大社给的版税率相对低,但我还是愿意将书交给他们出版,他们的运作比较规范。”
出版人吴庆红对本报记者表示,从长远看,打破大社名社对名家资源的垄断,对出版的发展有利。但前提是必须平等竞争。“现在有的小出版社编辑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和大社员工没法比,这样又怎能获得名家的信任呢?” (记者 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