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3 08:26:00 来源:深圳新闻网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就如同“金酸梅”奖一样,某网站今年又开始了年度“遗憾之书”的评选。“所谓遗憾之书,有名家出手大失水准者,有圈内过誉名不副实者,亦有质量不过不失,惟未出版时把读者胃口吊得太高,一读之下距离期望值太远者。”而“名家出手大失水准者”与“有圈内过誉名不副实者”似乎成了2012年“遗憾之书”的基本来源。甚至笔者相信,最终从这30本候选书中脱颖而出的,想必大部分是名人之书。因为认识于丹、余秋雨的人总是要比认识李辉、马原、比尔波特的人要多得多的。
不过其中我倒是觉得有些书籍还是值得一看,也并非非要划到这个“遗憾之书”里面的,比如南派三叔的《藏海花》,之前在网络和微博上造势很厉害,也有很多网友晒过其读后感,因此勾起了笔者的些许欲望;另外就是日本人内山完造的《我的朋友鲁迅》,此书上榜理由是“此书史料价值很高,但因译者和编辑对现代文学史史实掌握不够……”不过倒像我这种史料读得比小说多的人,似乎还是这样的“有货”的“信息”,更能让我有购买的冲动。
当鼠标尖划过余秋雨的《何谓文化》一书时,我竟然笑了。当我看到这本书那极高的票数时,我又笑了。
何谓文化?如果一个人突然这么问我,我会哽住,说不出一个字来。不仅仅如此,再说小一点吧,我是做传统礼仪研究的,如果有人问我说,什么是礼仪?我想我也会哽住,说不出一个字来的。
这,有些老虎吞天——无从下口了。
文化一词,最早则出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之,天下乃成。此文化,非我们如今意义的文化。此文化,更为褒义。如果讲文的本义为纹饰,化的本意为变动。那么文化中的文,无疑已经将这“文”指向了美——《礼记乐记》中:“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余秋雨先生所著,曾经占据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十本畅销书的前四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也曾被奉若国学大师,文化旗手等等,光环无数。可我却一直不太喜欢。不过近年来由于余大师抨击汉服运动,而笔者有幸曾为早期汉服运动发端者之一,故而领略过其文字和思想。
在笔者看来,余秋雨的思想,无外乎现代无根的自由观念而已。言而无据,大而空谈,标新立异比比皆是。早在20世纪末,其《文化苦旅》大红大紫的时候,就有人对他的文字进行过批评,比如萧朴的《感觉余秋雨》、愚士的《余秋雨现象批评》、《“审判”余秋雨》等20余种,以及近年来吴拯修的《问教余秋雨》等等。
在《问教余秋雨》一书中,吴拯修非常尖锐地对余秋雨作品中的文史差错作了指正,同时更加质疑余秋雨的“文化人格”。吴认为,余秋雨的自吹、撒谎和善变,源于他的胆小和自欺心理,有违文人真诚和风骨,由余秋雨引发的“余秋雨现象”关系到中国文坛的真诚与正义问题。
很多名人,其实并非拥有与其才学相匹配的地位。诸如余秋雨,被冠以各种大师的头衔,被媒体吹捧到了极致,然而真正的明眼人都清楚,在一个华丽的外表下,会包藏一颗如何的内核。有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然而很多人在得到了鲜花、掌声、荣誉之后,并不是去衡量自己能否担当得起,也不思进取提高以适应这种殊荣,而是以一种更高的姿态,藐视着芸芸众生——那么他一定会摔下来的,这似乎是必然的。
《何谓文化》一书,似乎就成了我们从中透视余大师心态的书籍。能以这样一种高姿态来定刊名的,似乎也就他敢了。
不过,如果只是为了做畅销书,赚上它一笔,那么“大师”的名头,也还是要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