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撤单潮刺痛LP:套现梦断 与GP矛盾全面爆发
6月2日当周,民营企业主陈胜(化名)接到他投资的PE基金管理人三个电话,他自认为这是从没有过的“待遇”。
双方的话题只有一个——随着5月底基金投资的一家新材料公司IPO撤牌,双方必须找出一条另类退出方法,满足LP(有限合伙人)急于套现的渴望。
“事实上,投资项目IPO撤牌的最大受害者,是像我这样的基金出资人(LP)。”陈胜感慨道。2010年他向这只PE基金投资1000万元,随着基金唯一IPO排队项目的撤牌(其他投资项目尚达不到IPO财务门槛),他必须做好全部投资款继续“冰冻”的最坏打算。
或许,能让他略感安慰的是,他并不孤独。
截至5月31日,共有200多家身处IPO“堰塞湖”的国内企业选择撤牌而暂停上市进程,引发大量急于套现的LP“梦断”投资项目IPO退出。
随着投资项目IPO征途戛然而止,LP与PE基金管理人之间,针对项目另类退出的各种分歧,全面爆发。
20%利润花在IPO开销?
与PE基金管理人的每次电话沟通,陈胜对这家新材料公司IPO撤牌的所有解释均不以为然。
“无非是IPO自查影响企业日常经营,希望等待更好时机再递交IPO资料之类的话。”他颇为不满地表示,这明明是PE基金管理人应该化解的投后管理难题。在陈胜这样的LP眼里,无法套现的投资项目,即使未来估值再高,都是纸上谈兵。
PE基金管理人所说的这家新材料公司,曾是这只PE募资的“招牌项目”。
陈胜依稀记得,2010年基金募资路演时,这位基金管理人一再称赞这家公司科技含金量高,还暗示当地政府也积极推动它通过IPO做大做强,甚至他还对潜在投资者们宣称,这家公司未来两年必将递交IPO资料,预期投资回报高达7-8倍。
正是经不住高投资回报预期诱惑,陈胜向这只PE基金投资了1000万元。
“原先这家新材料公司在2011年7月要递交IPO资料,听说当时PE基金与公司大股东又引入一轮风投,直到去年3-4月才正式交IPO资料。”他回忆,半年后,这家新材料公司通过了证监会的首轮意见反馈。
陈胜原以为这家公司IPO是顺理成章。面对忽然撤牌的信息,他一度相当沮丧。曾经的高回报预期,如今只是一纸“空头支票”。
这只PE基金的其他数位LP开始抱怨PE基金管理人为了提高企业估值,错失2011年的最佳IPO窗口。而PE基金管理人对此的解释是,2011年之所以再引入一轮风投,主要是企业需要筹资用于补缴税款与支付各项IPO费用。
“多数LP都认为他的解释很苍白。”陈胜说。起初基金管理人表示企业撤牌原因是IPO停摆,后来又改口给LP们算起一笔账。
假如这家新材料公司依然排队等待IPO机会,公司员工四险一金需要按上限区间缴付,每月得额外支出数十万元人力成本;当地税务部门按企业IPO材料公示的出货量、库存量与销售额,重新核算征收所得税与增值税等,每月又平添近百万元税收;这还不包括中介机构针对IPO自查项目的额外收费。综合下来,这家新材料公司再留在IPO“堰塞湖”里,每年要将20%利润花在IPO各项开销方面。
截至去年底,这家公司年利润接近4000万元。
陈胜直言,自己没有心思去计算这些财务数据背后的“IPO盈亏账本”,只关心IPO道路走不通,如何能兑现当初的7-8倍投资回报预期?而他最生气的,是基金管理人曾撂下一句狠话——难道要逼企业虚增利润“多缴税”,为了让LP看到公司IPO前景?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