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政策逻辑 机构甩卖资产换取资金

2013-06-21 11:18    来源:证券时报

  昨日的流动性紧张,变换了一种全新方式来体现——为了换取可用资金,各大机构开始拼命甩卖现券,不计成本不计数量,只求卖出!

  实际上,市场资金面自今年5月末开始趋紧以来,昨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绪释放日”。银行间市场一只剩余期限0.6年的超AAA评级债券,收益率由此前的3.9%猛升至5.3%被出手。据分析,持有此类债券的机构非大型银行莫属。而在交易所市场,流动性更佳的可转债、城投债等均出现巨幅下挫,抛盘者为了跑路,不计代价!

  与2011年8、9月间那波因信用风险引发的暴跌不同,具有100%国家信用的优质品种国债,此次也降低身段加入了下跌队伍。

  各大机构惊人的一致行动,表明它们对政策的领悟已形成共识。

  政策的轨迹与逻辑

  仔细梳理最近1年的政策变动和衔接,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央高层认为经济要转型,资金必须投向实体企业,房地产和城投平台的融资必须被遏制。要通过真实的经济状况去映射货币增量,存量货币必须被充分挖掘。

  在这样的预期导引之下,各大机构认为再仰仗央行的主动投放是不现实的,必须自力更生。有理财产品到期,有贷款要投放,没钱怎么办?把所有可以卖得掉的债券都卖掉。

  这一结论,隐含在每一次政策及监管动作的背后。

  今年3月,银监会8号文掀开了监管风暴的第一步。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严控理财产品中非标准债权的比例,这相当于压缩了信托及委托贷款的规模,也就是截断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之路。

  随后的4、5月间,债券市场针对丙类户的稽查风暴袭来,基金、券商有关人员遭到调查。又几乎是同一时间,国家及各省市发改委开始了对企业债发行的自查及全程监管。作为“反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城投债发行,近几个月来几乎是颗粒无收。

  接下来,以日经指数、韩国综合指数、新加坡海峡指数等为代表的亚太股市出现暴跌,并陆续传出资金流出新兴市场的消息。

  4月中旬开始至今,泰铢对美元暴跌不止。5月初,马来西亚林吉特跟随泰铢步伐,其他东南亚国家货币对美元也连续下挫。

  这一区间,唯独人民币对美元处于升值通道。对此,金元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王晶指出,在欧元升值与东南亚货币贬值的情势下,人民币持续逆势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减弱,收汇的减少必然导致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降低。王晶认为,国家不鼓励没有竞争力的出口加工贸易,认为经济转型必须让资金和产业政策向附加值高的行业和企业倾斜。

  “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轨迹。”他强调。

  5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20号文加强对外汇流入管理,虚假贸易及套汇资金锐减。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骤降至669亿,与季末临近相重叠,进一步收紧市场资金面。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证券时报记者,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大幅攀高,或许透露了某些政策意图。广义货币供应量相对年初太高,必须让货币供给回归中性,并防止企业与地方政府负债快速上升,控制融资风险。鲁政委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与中央政策的合意性。

  谁为“错杀”埋单?

  跨半年因素是导火索,各种因素叠加,令资金面紧张演变为史无前例的疯狂。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谁在为其埋单?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电商风云2013

电商风云2013

2013风起再起,电商企业如何脱颖而出。

投资者如何看球?

投资者如何看球?

中国足球有望获得国家层面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