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偏好特征及其影响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不仅是董事会对风险接受水平的定性描述,更是基于量化体系的风险接受标准和收益期望水平。通过资产组合模型,可以将宏观层面的风险偏好分解到微观层面,实现自上而下的风险传导,同时又将微观层面的风险偏好执行情况反馈到宏观层面,实现自下而上的风险汇总。在极端情况下,银行通过测试不同风险偏好下的资本变化状况,可以为资本预算提供支持。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基本特征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风险偏好具有多层次性,多层次的风险偏好要求实现内在逻辑统一。宏观层次的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定风险偏好的目的是确定出尚未使用的风险能力,创造更大的盈利机会。同时,提升整个银行承担风险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确保资产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达到最优水平;中观层次的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按照部门、业务单位和产品等维度确定的不同类别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总体接受水平;微观层次的风险偏好表现为开展具体业务时,针对每笔业务承担风险的类别、每类风险可接受的程度。
风险偏好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的风险偏好有利于银行平稳健康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计划每年都会发生变化,风险偏好却是中长期风险容忍边界的确定,不应该为适应每年的业务计划而经常性发生变化。风险偏好的设定不仅需要考虑银行管理和监控风险暴露需要的技能、资源和技术,同时也要参考该银行历史上达到的水平、同类型银行达到的水平。风险偏好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风险偏好一成不变,理想的做法是参考业界和市场状况的变化,定期对风险偏好进行重检,以决定是否进行调整。
风险偏好具有多角度性,多角度的指标共同构成了风险偏好指标体系。除了反映股东接受风险的意愿和能力以外,风险偏好还体现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风险接受程度的期望。设定风险偏好需要兼顾股东、监管机构、债权人、客户的不同要求。股东最直接的要求是回报,在风险偏好中需要设定达到或保持一定比例的股权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以及派息率,也有的银行将盈利波动率作为风险偏好指标之一。例如,规定盈利水平低于市场预期发生的频率不得高于十年一遇;监管机构期望银行保持良好的资本充足水平,在风险偏好中需要体现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体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最低标准的水平;债权人看重银行的安全性,在风险偏好中需要体现债权人期望银行能够达到市场认可的、较高的信用评级水平,如达到标准普尔A级以上;客户关心银行与同业相比的操作损失和流动性风险水平,也可以在风险偏好中予以体现。
风险偏好具有客观性,是量化指标与定性陈述的高度统一。基于量化指标的风险偏好建立在客观计量风险的基础之上,有助于在银行内部统一实施尺度,也有助于监控风险偏好的实施状况。风险和收益是硬币的两面,研究风险偏好也是研究收益偏好。国际活跃银行主要通过在险收益(earning at risk)、在险资本(capital at risk)、风险调整后的业绩矩阵(risk-adjusted performance metrics)等工具来体现风险偏好。在险收益表示一年内在一定的置信度下资产组合能够取得的收益水平。在险资本表示一年内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在险收益对核心资本的影响。风险调整后的业绩矩阵用于指导和控制业务活动,引导和激励业务活动持续达到事先设定的风险调整后业绩目标,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
风险偏好具有局限性,需要其他措施进行补充。无论是宏观层面、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风险偏好量化指标的基础是风险计量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任何风险计量模型都有一定的局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偏好量化指标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需要引入压力测试机制,定期审议风险偏好量化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指标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
置信度是反映信贷资产组合层面风险偏好的重要指标
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未来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及损失概率的预测。直观地解释,置信度是对预测结果偏离实际结果的容忍程度,它是国际活跃银行反映风险偏好的重要指标。巴塞尔新协议内部评级法充分借鉴了以置信度设定风险偏好的国际银行业惯例,以99.9%置信度作为监管机构设定的、全球统一的信用风险偏好。在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暴露、有效期限满足监管要求条件下,批发业务需要的资本是批发类资产组合模型在99.9%置信度下的未预期损失;在不考虑期限因素的前提下,零售业务需要的资本是零售类资产组合模型在99.9%置信度下的未预期损失。通俗地说,95%的置信度意味着在20年内允许组合的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一次;97.5%的置信度意味着在40年内允许组合的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一次;99%的置信度意味着在100年内允许组合的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一次;而99.9%的置信度表明在1000年内才允许组合的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一次;99.99%的置信度相当于在10000年内才允许组合的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一次。由此可见,随着置信度的提高,风险偏好越来越紧,风险容忍程度越来越低。
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信贷资产类别的历史损失水平和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备程度,通过确定差异化的置信度来体现对不同信贷资产组合风险偏好的差异。
考虑到历史上主权国家、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违约概率相对较低。特别是,考虑到我国银行业以信贷资产为主,在信贷资产中,企业授信比例远高于国际同业,其中国有或地方政府控股大型企业,或由国有或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支持的大型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果这类企业的还款前景较为乐观,对其短期贷款或授信(一年以内)可以考虑以99%置信度设定相对宽松的风险偏好,以此作为内部资本配置的基础。
从组合层面看,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相对于短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内评法初级法下,即使是抵押品超额覆盖贷款或授信,违约损失率也不能低于35%。另外,我国企业中长期贷款或授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有效期限超过5年。银行可以设定比监管要求更严格的置信度,以99.99%的置信度作为银行内部计算银行中长期贷款未预期损失的基础。
内部评级法将满足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归入零售暴露(retail exposure)。由于归入零售暴露的中小企业违约风险较高,如果银行业务发展战略上鼓励零售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零售中小企业组合的风险容忍度应该提高,置信度可以考虑设在95%。
以预期损失率边界和债务人申请评分体现信用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宏观层面风险偏好向中观和微观风险偏好传递过程是预期损失和资本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预期损失的分解不涉及资产的相关性问题,以预期损失率边界体现信用风险偏好更容易理解和实施。在银行已经建立了良好的模型风险控制机制,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输出结果的保守性、稳定性和准确性有足够信心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银行总体预期损失控制水平,将预期损失率低于某一阈值的授信申请实施自动审批,高于某一阈值的实施自动拒绝,在授信审批中充分体现信用风险偏好。
针对公司业务,鉴于违约概率表示的是债务人在未来一年内违约的可能性,对于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授信申请,则需要以多年期累计的违约概率计算预期损失率。在多年期累计的违约概率数据缺乏的情况下,设定预计损失率阈值应该足够保守。一年期预期损失阈值和多年期预期损失阈值的差别也意味着银行对多年期贷款或授信业务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一年期的风险偏好。
针对零售业务,微观层面风险偏好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在准入阶段,以债务人在申请时的评分来设定风险偏好。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历史数据,建立申请评分模型,将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划分进入各个分数段中,并将申请分数与违约概率池对应起来。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调整准入分数来体现风险偏好的变化。在审批阶段,结合债务人申请分数和预计的违约损失率,可以计算出单笔零售业务的预期损失率,以与上述批发业务相同的方式划分预期损失率的边界,以体现风险偏好。
以极端情况下资本变化情况作为资本预算的依据
资本自上而下向单笔业务的分解过程远比预期损失的分解过程复杂很多,要考虑单个债务人之间违约的相关性。在实施内部评级法初期,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缺乏足够数据计算违约相关性,可以考虑借用内部评级法提出的以资产相关性替代违约相关性的思路。
巴塞尔新协议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计算方法有四条基本假设,即:银行的信用组合可以无限细分;贷款违约是由单一的系统性风险因子驱动;系统性风险因素和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是LOG正态的随机变量;假设批发业务资产相关性为0.12~0.24,其中中小企业因为考虑了规模调整因素,资产相关性在0.08~0.20,住宅按揭暴露为0.15,合格的循环零售暴露为0.04,零售小企业和其他零售为0.03~0.16。随着债务人违约概率的增加,资产价值的相关性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文件披露,批发业务资产相关性以10国集团银行实证研究为基础确定,而住宅按揭暴露采取固定的资产相关性则主要是通过对长期固定利率的按揭贷款实证研究确立。由于数据局限性,按揭以外的其他零售资产相关性主要是由监管机构判断得出的。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巴塞尔协议III”将符合总资产大于或等于1000亿美元的受监管金融机构和所有未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其所有风险暴露的资产相关性由0.12~0.24提高到0.15~0.30,进一步增加了资本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思路进行资本预算。以内部评级法下计算监管资本的资产组合模型为出发点,将公司暴露中大企业(其他企业)资产相关性系数设定为极值0.24,中小企业资产相关性系数设定为极值0.2。在上述极端情况下,可以计算现有的信贷资产组合风险加权资产的变化。测算结果表明,标普CCC级的大企业风险权重增加11.99%,标普CCC级的中小企业风险权重增加132.12%。对较低级别(违约风险较高)的债务人影响远远大于对较高级别债务人的影响。资产相关性达到内部评级法设定的极值情况下,大企业(其他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都会明显增加。当然,在数据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使用银行内部数据测算资产相关性系数,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将压力测试结果引进资本预算过程中是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必然要求,银行进行资本预算可以由不考虑资产相关性的个体压力测试逐步过渡到考虑资产相关性的信贷组合压力测试,尤其是信贷组合在压力情形下,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是进行资本预算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压力情形导致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水平处于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的资本充足率目标以下时,需要考虑压力情形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这也正是“巴塞尔协议III”在银行监管方面的着力点。
结论
置信度是反映资产组合层面风险偏好的重要指标,预期损失率边界和债务人申请评分是微观层面风险偏好的重要体现,由资产相关性变化引致的资本充足率变化是银行资本预算的重要依据。按照国际活跃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经验,只有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暴露模型的预测值能通过严格的保守性、稳定性和准确性测试的前提下,以内部评级结果、资本充足率、置信度和资产相关性等指标体现的风险偏好对资本预算管理才更具意义。否则,难以避免宏观层面风险偏好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风险偏好相互脱节,风险偏好传导扭曲失灵的状况。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总部)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