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距5月26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减持新规”)已将近半年,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规模同比下降明显,违规减持、清仓式减持等行为明显减少。
距5月26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减持新规”)已将近半年,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规模同比下降明显,违规减持、清仓式减持等行为明显减少。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从2017年5月26日到2017年11月15日,累计有885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发生减持行为,减持金额1795亿元,同比均大幅下降。
同时,监管部门对违规减持等行为仍保持高压态势。上交所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落实减持新规相关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重点规范减持相关基础信息的填报。上交所明确信息填报主体责任。对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要求及时填报、更新,或者所填报的信息存在差错、遗漏的,上交所将会视情况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或予以纪律处分。
业内人士认为,上交所此举意在加强对上市公司董高监等持股信息摸查,继续保持对减持行为的强监管。
减持新规效果显著
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从今年减持新规发布至11月15日,发生减持行为公司数量同比下降22%,减持金额同比下降幅度高达45%。
上海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对维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稳定态度坚定。此前,大行其道的清仓式减持等行为受到越来越严的限制,是减持规模减少重要原因。
减持新规对市场影响正逐渐深入。以大宗交易为例,因为交易隐蔽性高、规模大、结构设计灵活,大宗交易此前一直是大股东减持重要通道之一。但是,目前大宗交易规模逐渐萎缩,行业从业者纷纷谋求转型。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从5月26日到11月15日,市场累计发生大宗交易1253次,累计成交规模1904亿元,同比下降45%。
上海一家从事大宗交易的私募总监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减持新规发布后,部分大宗交易私募就开始转型减员。目前,这一趋势更明显。大宗交易接盘资金在逐步减少。
“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多元化,包括个股期权、对冲基金甚至产业基金等都会涉及。”这位人士介绍,大宗交易萎缩迅速,公司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除扩展业务领域,大宗交易原有业务在转变方式。在监管趋严后,接盘方会采取措施避免双方复杂的资金往来,以减少接盘机构的“代持”嫌疑。这位人士介绍,类似融资方式对标的公司质量要求很高。
一些私募的投资周期逐渐拉长。前述投行人士表示,由于投资周期拉长,快进快出的投资行为减少,资金目前投资上市公司变得更看重基本面,价值投资成为共识。
违规减持难打“擦边球”
在减持新规发布后,上市公司“绕道”手段层出不穷,但是从目前市场反馈的信息看,监管部门对这些新通道的封堵卓有成效。
此前,市场曾推出“大宗+场外期权”减持方式。该方案的具体做法是,接盘方设立资管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受让定增产品所持有的全部定增解禁股票。定增产品卖出所持有的股票获得资金。为对冲风险,接盘方和减持方签订期限6个月场外期权合约,行权时间为6个月后,接盘方通过期权对冲接盘后6个月锁定期内股价波动风险。
上述方案由于使锁定期股价风险得以控制,一度被股东和接盘方追捧,但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已要求券商不得在大宗减持中开展场外期权业务。
“过桥式”减持也被遏制。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10月27日披露,近期,上交所核查发现,张某等4名投资者于10月中旬通过大宗交易受让维维股份大股东的减持股份。根据相关规定,张亮等4名投资者通过大宗交易受让的上述股份6个月内不得转让。但该4名投资者在受让后的第1或第2个交易日即出现减持少量受让股份的违规行为。受让股份仅一周后,该4名投资者在1-2个交易日内通过竞价交易集中、大量卖出受让股份。其中,3名投资者将全部受让股份减持完毕,1名投资者减持了96%的受让股份,违规情节极为恶劣。
上交所表示,对此,决定对张某等4名投资者名下证券账户做出限制交易6个月的纪律处分决定。鉴于上述投资者的减持行为涉嫌违反相关法规,已将相关线索上报证监会。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在监管范围和监管领域都与时俱进,“对于违规减持的遏制效果确实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