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价格战涨价促销等猫腻多 数据被指过度宣传
中新网6月20日电 近几日,由京东6.18周年庆挑起的电商价格大战如火如荼进行,各家电商“红透天”的销售数据也都纷纷出炉,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在电商促销购物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猫腻和价格欺诈,根本没有任何实惠可言。
另外,根据第三方机构对本次电商价格战的监测显示,消费者对电商购物的热情并没有各家企业宣传的那么好,在经历了多次价格战和各种“被忽悠”之后,更多的消费者看清了促销背后的本质,热情度与关注度较从前大大降低了。
各种理由背后存猫腻
微博上,有不少网友吐槽电商利用“订单无法生成”等理由最终导致无法购买的经历。通常,价格战时大家都会守在电脑前,一旦发现便宜商品就会赶紧放进购物车,但在逛完一圈后结账时,发现电商网站的系统无法生成订单,眼看着便宜货近在咫尺,就是买不着。
在今年6.18的电商价格大战中,一位微博网友昨日称,“京东16号晚上秒杀的订单,17号开始锁订单,今天(19日)开始以标错价为由,没有给买家任何求交待,单方面强行删订单,然后硬塞给买家50京卷所谓的赔偿。”这让这位用户很是恼火。
有网友在无奈之下只得这样调侃,“后台删单马不停蹄,投诉客服十指如飞,我们会竭力推脱您的问题,如有发货纯属意外!京东复读机3540号很高兴为您服务!”
而据业内人士揭秘,一些电商网站在促销时,会有限制条件,例如同一个账户不能购买超过一定数量的促销商品,但是为了避免消费者投诉,这些购买的限制条件不会公布出来,而是在网站后台进行设置,让用户订单无法生成,这样用户想投诉也没证据。
不仅如此,电商网站上的低价商品“断货”也消费者集中反映的一类问题。在用户购买商品后,电商网站打着“断货”的旗号,无法向用户发货。这也造成了消费者最终得不到实惠想要的东西,而能买到的商品却又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对此,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认为,有些网站以缺货或者用户不是终端消费者为由解除合同是缺少依据的。他认为,短期来看主要还是靠向工商、消协投诉。长期来看,对于单方取消订单的行为需要进行立法规范,防止个别企业以促销为名进行宣传推广,再以缺货为由取消订单。对这种不诚信的行为要进行立法规范,建立信用评价机制。
虚标价格故伎重演
日前,一淘网的一份报告揭秘了6月本次电商大促销的各种“假动作”。根据监测,京东先涨价后降价的品类主要集中在品牌手表、品牌包包和汽车用品等利润高的品类。亚马逊集中在汽车用品、厨具和3C数码电器。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市民张先生就遇到了电商网站涨价促销的情况,他认为这种促销简直就是拿消费者当傻子。张先生说,“上个月我在一家网站看中了一款液晶电视,原价是5999元,折扣价是4199元,我想等到这个月电商大促销捡便宜,但这几天再进这家网站,发现这款电视涨价了,原价变成了6888元,打6折是4133元,比促销前也就便宜了60多元。”
据了解,“先涨价再促销”是近年来电商价格战的常见招数,一方面要吸引消费者,超低折扣是免不了的;但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激烈,利润本来就不高,赔钱的买卖谁也不愿意经常干,只能是在价格上做文章。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