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金融危机爆发源自金融生态系统失衡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依旧余波未平,2009年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的走向仍然扑朔迷离。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得以充分暴露,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金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实际上,纵观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史,各类金融危机几乎贯穿了整个过程。这些危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我们探索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道路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全球重大金融危机的共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将金融危机大致划分为四大类: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也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危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系统性金融危机。20 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过五次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1929 年美国股市暴跌引发的经济“大萧条”、1994 年墨西哥货币危机引发金融危机、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2009 年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
“历史是个别的堆积,经济学是共性的总结。”纵观世界经济史,金融危机既是冥冥之中的必然,又是不期而遇的灾难,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偶然性事件,实则蕴涵着周期循环的必然性,这些金融危机存在着一些共性的特征。
第一,信用扩张与资产泡沫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兆。第二,金融政策的失误加剧了危机的爆发。第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第四,经济增长模式过分依赖外部要素是金融危机发生的体制性原因。第五,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高杠杆性是金融危机的技术性原因。第六,市场主体的贪婪与恐惧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心理原因。
危机根源:金融生态失衡
频繁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当前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高风险性,也揭示出各国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这迫使人们不断认真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和金融风险的形成进行了分析。但遗憾的是,这些理论大多只能够较好地解释某一种金融危机或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而无法完美地解释所有金融危机或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这些理论大多是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自身进行分析,缺少一个更为宏观和全面的视角。
实际上,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它在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和各种经济过程的同时,也反过来强烈地受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和各种经济过程的影响。因此,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以及表现在金融部门的严重金融风险,有相当一部分事实上是各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类风险集中和综合的反映。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不仅源于金融业和金融体系自身,更广泛地源于金融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金融风险产生和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可以归结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失衡,也就是金融交易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不协调发展所致。这种不协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金融交易主体内部之间的非均衡;二是金融交易主体与其内部制度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三是金融交易主体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当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达到一定程度,其自身产生的调节物不能使其重新回归新的平衡状态时,金融危机就会爆发。
透过危机审视我国大型银行发展策略
历次金融危机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产生全方位的冲击。历史是最好的镜子,认真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认真剖析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加强风险防范,对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相对有限,在西方的很多大型商业银行纷纷陷入困境,甚至走向破产倒闭的窘况下,中国银行业的表现可谓“一枝独秀”,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成长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银行业独善其身的表现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