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汪涛:经济前景黯淡致信贷需求疲软
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政府有几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二是建立银行破产保护制度;三是对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进行改革,提高其财政约束力和财政效率;四是改变中国银行业粗放式的扩张——融资——再扩张的经营方式,让其回归到回报股东的经营理念上来。
——汪涛
证券时报记者 蔡恺
进入2012年,多个月份的信贷数据均低于预期,直至5月信贷数据才有所改善,给市场带来了信贷活力恢复的憧憬。
时至当前,一方面中国央行降息及实行初步利率市场化,将令借贷成本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市场对政府加快投资稳增长的猜想逐步升温。在这种情景下,今年下半年国内信贷市场将呈现怎样的变化?私人企业借贷的积极性能否提高?已经出现股价“破净”的银行的坏账风险会否进一步显现?带着这些疑问,证券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瑞银投资研究董事总经理、中国经济研究主管汪涛。
企业信贷需求短期难恢复
证券时报记者:从上半年的新增贷款来看,有几个月大幅度低于市场预期,5月份则有所反弹,您怎么看6月份及下半年的信贷数据的变化?
汪涛:按照年初政府定下的2012年14%的广义货币(M2)增速目标,对应的全年新增贷款在8万亿~8.5万亿元之间。从往年的信贷发放进度来看,一季度2.46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并没有低于往年,二季度估计会有2.3万亿~2.4万亿新增贷款。虽然4月份的新增贷款低于预期,但5月份有所恢复,估计6月份将达到8000亿至8500亿,三、四季度可能平均每月6000亿左右就足够了。除非欧债危机出现重大的、不利的变化,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形势,否则新增贷款将按照年初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
一般来说,政府以投资带动信贷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恢复停工的项目,或者加快在建项目的进度,以该方式支持信贷,见效较快;另一种是先批项目,再去找贷款,然后开始建,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其实,从5月份的贷款结构就可看出,基础设施投资已有一定的反弹,预计是由第一种方式带动的。
国家发改委近期新批了一些项目,我认为接下来还会继续批,因为政府很有“稳增长”的意愿。随着政府的新项目陆续上马,对信贷刺激的效果会在三、四季度显现。至于贷款结构,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也会稳步回升。
证券时报记者:从7天回购利率、票据直贴利率等各项流动性指标来看,目前市场流动性十分宽裕,借贷成本也达到历史较低水平,但是为什么私人企业还是不愿意借贷?央行近期降息,能否在短期内恢复企业借贷的积极性?
汪涛:我们的研究报告多次提到,信贷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前景暗淡,并不是信贷成本过高。私人企业在过去两年中产能过剩,目前还处于去库存状态,即使信贷成本再低,他们也不会贸然扩大投资。
我们认为,降息并不是刺激信贷的最重要的政策。经济前景不明朗,政府部门应该自己多投资,而不是将信贷成本降到很低,让已经产能过剩的私人企业去借钱投资。政府应该主动弥补需求的不足,消化企业的库存。当然,中国政府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靠银行贷款的支持,银行还是不可避免地要给地方融资平台等需求旺盛的领域贷款,最近即有消息说信贷政策将有微调,包括可能会放松铁路等基建项目的贷款集中度。而根据过往经验,企业信贷需求在短期内恐难完全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凡药三分毒,但不用药会更糟
证券时报记者:经过2009年4万亿刺激计划,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负债已大幅提高,而银行的坏账也开始显现,此时若再推类似刺激计划,未来相关领域的风险是可控的吗?
汪涛:这个问题要相对地看待。如果政府现在不推一些刺激计划,经济会下滑更快,银行的坏账也会出现得更快;如果推刺激计划,至少能保住经济增速,坏账不至于出现得太快,等到经济的其他方面包括出口、消费等恢复之后,再来解决坏账的问题。这是政府充分考虑短期、长期的利弊后的权宜之计。我们常说,“凡药三分毒”,但是,不用“药”就会更糟。
虽然大家都担心地方融资平台,但去年地方债务的净增加值很小,而且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下降了。银行坏账虽然有增加的苗头,但目前是可控的,还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还没有达到一个不能再给地方政府贷款的程度。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市场对银行的担忧反映在其估值上,有部分银行股出现“破净”,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银行的盈利还能像去年那么好吗?
汪涛:之所以会出现银行股“破净”,我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的信息不是特别透明,或者市场不太相信这些数据,但这并不代表银行的资产质量特别差。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年银行的盈利将没有去年那么好了。过去银行盈利一直那么好,是因为处在一个特殊阶段,银行坏账在2008年前由政府“埋单”剥离了,再加上2009年的一轮信贷大扩张,银行资产快速扩张,“分母”快速增加,再加上银行利差受到政策保护,因此那些年只要是家银行就能赚很多钱。
不过,今后信贷扩张肯定不会像2009年那么快了,这样一来银行收入就不会增长太快,再加上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的利差受压,而且他们还要对坏账计提拨备,所以银行高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过,我相信目前股市早已消化了这些不利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更加需要稳增长,如果今年经济增速只有6%或6.5%,那么银行坏账大规模出现的概率更大,不仅地方政府还不起钱会导致坏账,企业更有可能导致坏账,因为中国企业的杠杆率比地方政府高。现在中国政府是以时间换空间,坏账终究还是会出现的。
央行实无必要再降息
证券时报记者:6月7日央行三年半来首次宣布降息,市场认为这打开了降息通道,您认为未来还有多少降息空间?
汪涛:2009年中国的信贷反弹,并不是降息的功劳。在外围市场,每当经济不振时,大家习惯看当地央行什么时候降息,比如美联储、欧洲央行,但在中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经常误解,认为必须降息几次才能让信贷增速反弹。中国的信贷增速不是靠降息来拉动的,而是靠降准和窗口指导,降准释放流动性,窗口指导实行额度控制,规定银行可以贷给谁,不可以贷给谁。
从理论上讲,经过这次降息,政府没有再次降息的必要。至于降准,从目前流动性来看应该也是没有必要再降准。但是如果欧债危机再度恶化,外汇流入减少的情况下,国内央行可能还要再降准1至2次。
证券时报记者:这次降息具有利率市场化的显著意义,您认为从这次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到政府完全放开利率管制,实现由市场自主定价,中间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汪涛:这次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但我认为政府不会放松得太快,以防止出现金融风险。另外,因为完全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倒闭,所以在这之前,政府有几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二是建立银行破产保护制度;三是对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进行改革,提高其财政约束力和财政效率;四是改变中国银行业粗放式的扩张——融资——再扩张的经营方式,让他们回归到回报股东的经营理念上来。
利率市场化肯定会要求银行改善业务结构,例如提高中间业务收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等。只要有竞争,银行的服务就会持续地改善,消费者对银行垄断、服务差的怨言也会慢慢消除。(蔡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