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员杨国英:人民网为什么这样红?

2012-05-03 09:34    来源:时代周报

  如果这是一家普通公司的IPO,其第一大股东连续三年位居其关键客户前五位,这本身就有内部交易的嫌疑;如果这仅是一家普遍的新闻网站,其真实层面的影响力(创新力)相比当下的主要门户网站,显然仍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这家公司显然不普通。作为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其上市首日即暴涨73.6%,盘中更因涨幅过大和换手率过高两度停牌,以上市首日的收盘价计,当下人民网市值已经高达96亿元,远超华语主流门户网站的凤凰网(市值35.2亿元),并直追榜眼搜狐网(市值129.2亿元)。

  在新股破发占70%(2011年至今)的背景下,人民网却能一骑绝尘,不仅创下今年新股发行网下机构申购数量之最,其上市首日的涨幅以及高达80倍市盈率的收盘价亦均位列今年新股发行的前列。

  人民网为什么这样红?对此进行追问,是否真如王牌券商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所言,人民网拥有三大投资亮点—其一,政策对国有文化企业的重点扶持。人民网兼具国有背景和市场竞争力两大优势,可享受政策利好。其二,人民网的新闻采编权和其官方媒体定位,内容权威,客户稳定和受众高端形成核心竞争力。其三,人民网施行广告业务、移动增值服务和舆情信息业务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将有力地推动未来业绩增长。

  但是,我们稍加辨析即可发现,中金公司对人民网的上述三大力挺理由,其“第三条”基本不成立,因为与国内其他新闻门户网站相比,人民网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尚处于不确定的筹划阶段,而新浪、搜狐等却已成为可确定的事实存在;其“第二条”则相对不充分,因为人民网的官方媒体定位,虽然可以占据一定的信息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因此受到体制之限,需要承担对应的宣传任务,而无法真正全面市场化运营;与后两条相比,其最为核心的理由显然是“第一条”,正是因为“政策对国有文化企业的重点扶持”,才使得人民网的IPO之旅如此红火,但是中金公司对此表述,因为某种忌讳而有意“笼统模糊”。

  与中金公司对人民网“政策优势”表述的“笼统模糊”相比,对人民网上市首日的股价暴涨,人民网董事、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一则微博解读,虽然看似离奇但却是事实根源所在。

  通过“人民网上市大获成功,股价鸣锣半小时内超发行价50%。这是中国股民追捧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对人民网身上政治符号有信心的清晰信号。这也是中国前进和稳定大趋势的一次特殊验证……”这条126字的微博以及其随后“我认为今天上交所发生的,是股民们对中国政治体制前途的一次信任投票……”的转发评论,胡锡进已经明白无误地,将人民网置于政治符号的高度,并将人民网首发成功与否与中国政治体制前途进行隐性挂钩。

  事实上,上述微博及其转发评论,不仅是作为人民网董事之一胡锡进的赞美之辞,亦是机构和中小投资者疯狂追捧人民网的心理认知。作为人民日报社创办(大股东)的人民网,其先天的政治高度所享有的政策优势,显然是其他国有文化企业所无可比拟的。对此,投资者既可从政治层面解读确认,人民网不仅绝无失败、更无大股东欺诈的可能性,因为其事关“政治高度”;又可通过财务数据解析确定—从人民网的财务报告可知,其2008—2010年连续三年最大客户均为国家财政部,分别占其当年营业收入的29.53%、22.07%和22.23%,这已然告诉投资者,人民网的业务来源超级稳定,而且伴随其正式上市后,未来业务模式更将全面拓展。

  人民网为什么这样红?简而言之,即是源自其隐性的“政治担保”以及其政治符号背后的“政策倾斜”。而这对于素有“政治市”之实的A股市场而言,其对投资者所产生的激励效应,显然远胜于任何产业层面、治理层面和创新层面的利好消息。

  作为真实影响力仍然相对较弱、业务模式过于单一、尚缺乏有效创新的新闻网站,人民网IPO的红火异常,某种程度上,已然是我国“政策市”之于个股发行环节的乱象透视。与此同时,亦反向验证了,我国当下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仍然低效,我国当下投资文化的扭曲仍然严重。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