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市场变革突破民营油企困境

2012-04-11 09:3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民营加油站市场规模存在被进一步挤占的风险。据报道,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油企正商讨在内蒙古等多个地区对外停止批发成品油。业内人士称,近五年来民企因油源紧张而歇业或被收购的数量超过了50%。

  虽然民企涉足成品油零售终端使得石油系统的垄断坚冰产生松动,但在业内垄断巨头仍掌控上游批发市场话语权的格局下,民企其实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在以往的“油荒”事件中,民营加油站屡屡率先“被停供”就是一个例子。需要指出的是,打破市场垄断必须要从体制变革突破,只有让竞争机制贯穿整个市场经营环节,围绕我国石油市场的诸多矛盾才可能彻底消弭。

  在国企与民资共存的成品油零售市场中,竞争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中石油、中石化既是石油生产商,又是石油销售商;而众民企则既是两大巨头的客户,同时又是竞争对手。

  表面看来,我国民营加油站的数量已占到约46%,但其成品油销量却远低于垄断巨头。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民企供油受到“两桶油”的牵制。目前,我国民营加油站的主要油源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油企,此外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山东地炼企业也是国内民营加油站的重要补充。然而,近年来许多民营地炼企业面临产能闲置、开工率不足的窘境,且很多民企受地域限制,从山东地炼进油的运输成本高昂,由此从主营商拿货就成为民营加油站的主要进货渠道。其结果就是,一旦主营商觊觎零售市场的利润回报,那么难免做出厚此薄彼的供油选择。如今国内成品油批发价与零售价有300元/吨的差价,中石油与中石化倾向于将其更多纳入囊中,在经营战略上调整批发对象,更多满足自己直销及零售门店扩容的需要就成为必然之举。

  更为关键的是,垄断强化了两大石油巨头在市场上“说一不二”的强势地位。根据相关规定,民企进口的原油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而只能交给两大巨头进行加工。而在实践中,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外的企业若进口原油,则必须持有这两大集团出具的“排产”证明,海关才给予放行,铁路部门才安排运输计划。其结果就是,国内原油的进口与定价权被锁定在垄断油企内部,再加上其对国内开采、提炼环节的把控,广大民企只能偏居零售环节一隅,被动地接受供油量及批发价。

  纵览近几年的“油荒”事件,并非简单的供不应求因素导致。恰恰相反,在油荒问题发生时期,国内成品油甚至是供大于求的。以去年6月开始的“油荒”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1~9月国内生产成品油18428万吨,而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18043万吨,二者之间仍有差额。其中的真实缘由就在于,当时成品油价格出现了批零倒挂现象,“两桶油”为了确保自身利益,在优先满足旗下加油站供应的同时,向民企采取了限售措施,由此导致大批民营加油站在“油荒”中倒闭。

  可见,我国石油系统的深层垄断坚冰依然没有松动迹象。成品油零售市场仍处于“伪竞争”的语境之下,广大民营加油站的发展空间逼仄,消费者难以真正行使用脚投票的权利,反而还要经常饱受“油荒”带来的诸多不便。而在行政呵护之下,中石油与中石化虽攫取了高额厚利,但却难以得到市场历练,更无意识主动履行服务市场的社会责任。

  恰因此,主管部门只有坚决引进更多市场机制,才可能打破石油系统畸形发展的怪圈。近日有报道称,与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省极可能成为民营油企破除垄断的尝试,该省黑河市政府正着手发动当地一家民营石油企业打通与俄罗斯的石油供应通道。这一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并成为目前主管部门对民营企业发放“路条”的少数项目之一。笔者期望,随着该项目的深入推进与运作,能够在全国形成一个示范,并成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石油领域各环节的有益尝试。

  总之,两大石油巨头压缩成品油对外批发规模,导致民营油企的经营前景不明,这显然与新“36条”的政策相左。石油领域破除垄断坚冰,亟待制度改革与实践操作的坚决推进。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微博)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