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亿万中国人民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保护,对有限的能源资源树立节约意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被动式”的环境保护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于有关生态方面的林业、水利、人口问题做过多次调查并形成相关指导性文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于水利建设与人口控制思想。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的注意。”这一论断为当时苏区的农业建设指明方向,也为水利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数次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更加坚定治水兴农的决心,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开展各项水利工程建设。这些探究是对中国传统治水经验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为当今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党对人口控制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并提出了“有计划地生育”的论断。
关于环境保护思想。“绿化祖国”这个人们熟悉的口号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3月提出来的,其内含包括:“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要做出森林覆盖面积规划”;“真正绿化,要在飞机上看见一片绿”;“用二百年绿化了,就是马克思主义”。1958年8月,毛泽东同志强调,“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党中央有关同志对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优先发展问题提出先发展农业的想法时,毛泽东同志指出三者的辩证关系:“应互相依赖平衡传递发展,不存在先后发展的问题。”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经历挫折困难后及时总结环境保护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的号角唤起了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与整治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起步阶段:建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单纯盲目追求生产力的发展“赶英超美”,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应有重视和保护,违背自然规律,其后果就如恩格斯预言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这样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开展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在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踏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
1981年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必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次年,党的十二大上又提出关于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消耗等生态文明建设观点。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仍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客观事实情况,在提出的解决方案中首次提出经济要从粗放型经营逐步转变到以集约型经营为主。同时,党中央也认识到要更加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还必须建构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使得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1989年12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上升为国家正式法律,标志着环境保护法律正式建立。该法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确立污染者必承担治理责任的原则,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一时期内党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环境保护实践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也为党进一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方向。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领域的推广。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扩展的浪潮中,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对当今世界影响颇深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人与社会、自然逐渐相异化的过程。为了解决人类共同的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世界环境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做了简要明确的定义:“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同。在此概念中,两大发展主体“当代人”和“后代人”不是绝对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问题上存在一些矛盾,而可持续发展正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动态性的优化过程。要求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为前提,建立以人为发展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通过三者间的有机协调最终达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有限的自然资源要求发展与有限的自然承载力相适应,才能保证和保护生态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着重分析了经济、人口和资源的关系,并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正式确立。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保护资源和环境战略进行了突出与集中阐释,同时也对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战略与全球环境发展战略的相互协调给予充分关注。另外,中国也高度重视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强调要将环境保护的工作交给党政一把手亲自负总责。除了重视环境立法工作,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效果,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改变了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低产能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转为考虑自然环境承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集约型增长,同时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
随着国际上解决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用开放、长远的战略眼光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战略应用于生态领域,高度重视国家各方面发展的保障——生态环境,并主动吸收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破坏生态的经验教训,及时引导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是我党对于生态建设思想的又一次提升和发展。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熟阶段:强调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与有限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平衡形成较大的矛盾,国内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面对这一发展不平衡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的认识更加科学和深化,要求把大自然的优美和人的自身发展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这些认识深化的结果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主持国内重大会议、实地调研时,还是在出席国际重要会议、进行国事访问时,都数次强调要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共中央文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共同体”的高度论述:“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国外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及世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绿色发展是党在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规律并运用到生态领域的最新发展指导理念,要求人们要在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断转变理念、付诸实践且践行保障制度。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在执行实践中,我们对生态文明有关的制度和法治建设已经加紧逐步落实。比如,对为追求企业效益增长而造成严重污染却听令不改的,已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地方政府唯生产总值增长论不顾生态环境的,建立了科学的政绩考核和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不落实党中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环境问题突出、环境保护责任主体不负责的情况,建立了环境保护督查工作制度,等等。
除了进行整体规划和制度保障外,党还注重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亿万中国人民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保护,对有限的能源资源树立节约意识。同时,人民公仆应主动下基层了解群众对于生态保护的现状和认识,摸清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盲点和误区,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不断结合国内国际生态情况,加强群众“绿化祖国、人人有责”的意识,倡导全民节约风尚。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推进,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会越来越丰富。(作者: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⑤《胡锦涛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