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原创 视频 评论 财经 房产 汽车 家居 教育 健康 科技 旅游 体彩 消费 娱乐 公益 河南爆款 数读有道 郑在读书
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新闻传播学 > 正文

大家手笔: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2018-05-28 08: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摘要] 新闻学作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需要在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升话语权上下大功夫。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新闻学作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需要在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升话语权上下大功夫。

  话语权是人们所拥有的以话语为载体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力。有学者提出,话语即权力,其外在功能就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秩序的“整理权”,掌握了一项举足轻重的权力。学术话语是构成一门学科最基本的要素。一门学科的学术使命、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和学术标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该学科的学术话语尤其是通过标识性概念来表达和呈现的。一门学科的形成,是以形成该学科的学术话语群特别是标识性概念群为标志的。

  我国新闻学的发展以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举办新闻学研究会(初为新闻研究会)为起始,至今已有100年历史。在新闻学这门政治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学科中,能否掌握话语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新闻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话语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明确新闻学的学术使命和价值追求,构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新闻学话语体系极为重要。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就全球舆论沟通和大国舆论交锋来说,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对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当前,加强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一是新闻学专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之初,设有新闻学专业的高校不足10所。到了2017年,全国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学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0余所院校。二是新闻学研究深入推进。我国直到1982年才出版了甘惜分教授撰写的《新闻理论基础》,在此之前无一本公开出版的新闻学理论教材。但这种状况已得到极大改变。现在,由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新闻学教材和著作,每年出版达数百种。三是新闻学的交融性日益凸显。作为新闻学特点与优点的交融性在近些年不断实现新拓展。我国新闻业一日千里的快速发展、新闻学界学术交流的深入开展,使新闻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不断嫁接交叉,衍生出诸如新闻哲学、新闻社会学、新闻语言学、新闻文化学、新闻美学等30余门新闻学新型交叉学科。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媒体——融媒体、自媒体、全媒体。这些交叉、融合使新闻学生生不息,学科的话语群也不断繁衍。

  新时代,加强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我国新闻学学术生产能力,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目前,我国新闻学在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方面还存在短板,这是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据2015年对部分中美新闻院校师资调查显示,我国7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美国仅2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我国教师著作的数量是美国教师的4倍,发表的论文是美国教师的8倍,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并不是很多。这反映了我们在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要在总结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成绩的同时,进一步看清问题、制定规划,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推向前进,不断提升我国新闻学的话语权。

  (作者 童 兵 为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8日 16 版)

(责任编辑:王慧)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理论豫军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