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4月13日,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逝世,享年87岁。由此可见,格拉斯所坚持的启蒙不是绝对理性视角,而是一种既是思想上也是文学实践意义上的启蒙实验。
【一种怀念】
2015年4月13日,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逝世,享年87岁。其代表作有小说《铁皮鼓》、回忆录《剥洋葱》等。格拉斯生前活跃在战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相关报道见A23版)
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但他首先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格拉斯一直坚守着他的信念和追求,即以文学的方式、以西西弗斯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从事着他所理解的启蒙工作。
格拉斯的启蒙工作主要建立在文学回忆基础之上,他本人就说过,他的小说“总是关乎于历史和对历史的反思”。在包括小说《铁皮鼓》、《猫与鼠》和《狗年月》在内的《但泽三部曲》中,作者主要回忆和反思的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历史,在叙述者们虚虚实实、似真似假、游戏式的讲述过程中,历史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显露无遗。
而在另一部小说《比目鱼》中,作者运用童话的叙述方式消解了日常理性逻辑,让第一人称叙述人在四千多年的人类历史长廊中自由来往,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使得一种“超个人”的回忆成为可能。
格拉斯在他的文学回忆过程中所要唤醒的,是历史记载中被忽略了的、因此还需要书写的部分。他尤其善于用具象的方式再现历史,不是列举的数字,而是讲述故事。这样的回忆,不是僵化的、被简化为由日期和事件组成的历史文献,而是一种扩展了的、多层面的、具有活力的历史记忆。
注重细节的叙述风格不仅是格拉斯的基本叙事策略,也符合他的历史观。他主张,作家要首先将虚构的世界打碎,以展现真实的多层面性。他尤其重视文学的“感性”启蒙功能,强调文学作品要表现日常生活的感性维度,拒绝描写“摸不着、闻不到、品尝不出味道”的东西。
由此可见,格拉斯所坚持的启蒙不是绝对理性视角,而是一种既是思想上也是文学实践意义上的启蒙实验。这种实验性质的启蒙概念首先与身处荒谬之中的人进行选择时的两难境地有关:一方面,他必须警惕形而上学的或者乌托邦式的绝对解决办法,防止重新为自己树立起一个上帝,另一方面,他得避免滑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这一意义上的启蒙首先意味着要让读者意识到世界和历史进程是荒谬的。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格拉斯为什么要在他的小说中不断地展示“荒谬”的原因:如果说《铁皮鼓》展示的以奥斯卡·马策拉特为代表的人物命运的荒谬,那么,《狗年月》则展示的是整整一个时代的荒谬;在《比目鱼》中,人类历史上的谬误轮回往返,今日中凝固着昨日,同时也在预示着未来;在《母老鼠》中,格拉斯对理性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了预测,以警告启蒙退化和变异将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人类对自身的教育不是以成熟,而是以死亡而告终。尽管启蒙受到极端化和工具化了的线性理性的损害,但坚持它的意义在于,必须为以荒谬为标志的当前世界找到某种生活准则,而格拉斯寻找到的生活准则不是别的,正是欧洲基督教人道主义传统:博爱。
作为一位一生践行文学启蒙理念的文学家,格拉斯所处的荒谬境地犹如西西弗斯面临的不断滚落下来的石头,它是挑战,而不是放弃和断念的理由。石头不可能待在山顶,必须不断地把它往上推。这种循环,即努力,失败,再重新开始,是启蒙反抗的基本形式,也切切实实地贯穿于格拉斯本人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中。正像他在《我的世纪》一书中说的那样:“这是我的世纪——我没有选择它的可能。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受它的多样性并作出反应……西西弗斯无非就是知道石头不会待在上面,并承认这一点。对我来说没有比石头有一天会待在上面更为可怕的想象了。那将意味着末日的到来。”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